
魏晋风流,是种怎样的风流?
那是一个黑暗动荡的时代。狼烟四起群雄逐鹿,江山几经易手,只可谓生灵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那是一个精英尽出的时代,“可谓彬彬之盛,大备于时,云蒸霞蔚,诗人辈出”,建安七子的吟哦,竹林七贤的啸歌叫人心思神往;那又是一个开到荼糜怪诞的时代,一酌清酒,一味寒食散,烟云水气,醉生梦死,一世风流
魏晋风流,探索的是如何体认本体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风尚。从王弼开始,玄学就一直在发挥“体无鉴周,理归一极”的思想,认为本体唯一而不可分,只有用直观体验的方法才能做到主客合一,体认到本体,通常的那种积学认知则只能认识现象而无从接近本体。魏晋风流/魏晋风骨反映的都是主客统一的思想,在人伦日用之常中追求一种高明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风流!
魏晋风流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魏晋是一个***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潇洒、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魏晋风流,就是当时有才之人醉生梦死、***、终日清谈的一种形式。这批人不思报国、自视清高,就历史的作用而言,其实就是一群白嘴的废物在舞文弄墨、卖弄***而已。与其说是魏晋风度,不如说是一群怨天尤人的秀才在发神经病!
魏晋风流也称作「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
以“竹林七贤”和“兰亭名士”(谢安、王羲之、王徽之、刘惔、王濛、支遁、孙绰、许询等人)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以狂放不羁、率真洒脱而著称,形成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魏晋风流”。
宋朝人穿魏晋服装吗?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以下分享一点拙见,以供参考。
服饰的演进,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着个自的特色。魏晋时期的服饰,基本上沿袭了秦汉时期的服饰特色,男子服饰流行大袖翩翩,袖子宽大,让人感觉儒雅风流。同时,一些特殊场合上,也借鉴了北方少数民族方便简洁的服饰特色,主要是为了行动方便,适合劳动的襦裤。
而女子服饰主要以宽博的襦裙为主,其特色是衣袖宽大,束腰,妇女下裳的裙式也有不同款式。
到了宋代,男子的服饰有很大的变化,上层人物穿着完整的袍衫,下层百姓捋袖畅襟。而官员的服饰衣帽更具特色,身着大袖长袍,头戴平翅乌纱帽,项间方心曲领;女子的服饰一改唐风宽大,追求瘦美,窄袖长衣,多以褙子内着抹胸为搭配。
关于宋朝服饰的特色,在《清明上河图》当中也能看出一二。
所以说魏晋和宋朝,其服饰上各有特色,这种变化和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周边环境、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服饰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回答这个问题前,经查证历史,我们先简单了解对比一下魏晋和宋朝时的服装吧!
先说魏晋服装,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加长,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异常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再说下宋朝服装,宋朝服饰一般指宋朝流行的服饰 ,包括北宋南宋流行的服饰,是服饰史发展的一颗明珠,其特点是修身适体。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流行着直领, 对襟的一种服饰,宋朝时候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有黑白二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有大袖子,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综合历史资料来看,由于宋朝与魏晋南北朝时间间隔相距千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宋朝时候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两个年代的服装设计及其文化已经大相径庭,所以宋朝人不会再穿魏晋服装了!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服饰融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衣服是黑白两种[_a***_]。
但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这一时期的服饰崇尚简朴、严谨、含蓄,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简朴为主。宋代服饰总体来说可分官服与民服两大类。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于朝会及祭祀等重要场合,皆朱衣朱裳,佩带和衬以不同颜色和质地的衣饰,还有相应的冠冕。公服是官员的常服,式样是圆领大袖,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上穿革履或丝麻织造的鞋子。依照规定,凡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都必须佩带用金、银装饰为鱼形的“鱼袋”。庶民百姓只许穿白色衣服,后来又允许流外官、举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实际生活中,民间服色五彩斑斓,根本不受约束。
穿的哟,而且主要是文人在穿。
宋代文人穿魏晋服装,也不是闹着玩的,是在表达一种对魏晋风度的推崇。宋代文人常穿的一种典型服饰,就是带着魏晋遗风的上衣下裳,外面再套一个广袖宽袍。
我们知道,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多年间战乱不断,政治上更是黑暗得一塌糊涂。当时的士大夫害怕脑袋不保,于是开始崇尚清谈,成为一种时尚。
整个社会的清谈风气,也影响到了着装,“皆冠小而衣裳博大,风流相仿”,这是当时文人服装的特点。什么意思呢?
就是戴那种只能束住小发髻的小冠子,但是穿的衣服呢,宽宽大大,袖子更是大得不得了。这种着装风格,与清谈、魏晋风度很相符,舒展飘逸。
宋代的文人,其实主要是北宋后期、南宋中后期的文人喜欢效仿魏晋穿着,为啥?这两个时期,与魏晋的社会背景相似。尤其是南宋中后期,政治的黑暗程度令人窒息,那些有抱负的文人士大夫,更是抑郁难舒。
失意落魄的宋代文人就开始效仿魏晋古人,穿起广袖博衣来。他们追慕古人,也戴着纶巾、拿着羽毛扇,闲谈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