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夏朝开始,我们的衣服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这是个好问题。
古语有云: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所以,华夏衣冠对于中国人来说,承载着“文化认同”的特殊意义。
(我们知道“右衽”是文明的代表,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意思就是以“披头散发、左衽”来指代异族、蛮夷,因为孔子那个时候周边一些少数民族就是这样的打扮。)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服装史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开始穿深衣、胡服——当然后者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政策有关。下图为深衣:
夏朝***由禅让制过渡到世袭制后,我国传统服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始的巫术崇拜过渡到以帝制为核心、以政治***为基础的章服制度。周时,服饰是“分贵贱、别等威”的礼制工具。在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礼制崩溃,服饰的变化有三:高级丝绸服装的用料分配阶级分明;色彩分正色与间色,正色为青赤黄黑白、代表高贵,间色为红、骝黄、浅青,象征卑贱;服饰结构为上衣下裳,裤子是不连裆的绔。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出现了满裆裤“裈”(kun)。汉朝确立了以冠和组绶区分等级地位的制度。服饰为深衣,袍袖由大袖(袂)和窄袖两种组成,衣裾有直裾和曲裾两种,曲裾袍襟向右长出一块60°的衽角。南北朝时期,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汉服与胡服相互碰撞结合,使得裤褶、半袖衫等在中原汉族地区流行。并对日后的唐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唐代的革带、襆头、漏胸式半臂、条纹裤、翻领袍衫、蹀躞带等,都是受到了胡服的影响。宋朝时期,服饰极尽保守、缠足陋习开始在民间流行。元代,民间多穿棉布衣裳。比肩、比甲这等坎肩和背心的初期形态诞生。明代,在衣袍胸背部加饰补子,文官用鸟纹,武官用兽纹。清朝取缔了传统的汉服冕服制度。***用女真族传统的马蹄袖和披领形式的袍服为朝服。普通百姓也多着长衫短褂。
一、夏商衣服
夏商,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
二、周朝衣服
周朝后期,冠服制度归到“礼治”的范畴。不同仪式必须穿不同的服饰,按照仪典、四季来选择纹饰、色彩和质地。
三、秦汉服饰
秦朝统一六国,***用全新的冠服制度,将袍服作为国家礼服。汉朝传承秦朝的传统,将袍服制度发扬光大。
四、魏晋服饰
魏晋时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大规模***用少数民族的特色,进一步深入了汉服的发展,呈现出了胡汉一家亲的美好景象。
五、***服饰
我国的服饰在历史上是怎样变迁的?
1、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个时期的服饰变迁为历史过渡时期。其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
2、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前唐,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还略有差异。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
3、辽金元时期服饰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有汉人的礼服制度又有本民族特色。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
4、明清时期服饰变化
明朝的服饰在唐朝服饰的基础上结合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元素,而生成了自己朝代服饰风格。因为明朝的政治思想达到了中国历代前所未有的保守,明朝服饰风格也变得束缚闭塞。
直到***战争后,世界强行打开中国大门,[_a***_]西洋服装传入后,中国人的服饰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末时期在中国境内随处可见西洋服装和长袍马褂并存现象。自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是中西结合的最有力的时代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