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的衣袖为什么那么大,是有什么作用吗?
看了你的提问感觉古人的衣袖大也是那些达官贵人。不参加劳动的上层人士,古代的农民,猎人,那样还那干活?因为他们不用劳动衣袖宽大显得威风气派,再加上纱帽翅以对应更加伟人,这也是思想释然。
中国古代称“上衣下裳”,既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组成部分。宽大的衣袖有这几点作用:
1.礼仪。所谓“礼仪之邦”、“衣冠之国”,正显示了服饰与礼仪的密切关系。古人宽大的衣袖,在礼仪中,有利于显示庄严、稳重之态,还有礼节行使时规范的要求。
2.衣袋作用。古人服饰衣袖宽大,袖子里缝有口袋,可以把银两、书信放进去,即使下垂或作揖也不会掉,所以用“两袖清风”形容清贫。
3.审美要求。东方审美含蓄、婉约、内敛,宽大的衣袖可以更少的***肌肤,因为***肌肤是对人的不尊重。
当然宽大衣袖是身份的象征,劳动人民穷苦百姓穿的则是小袖子,一方面为了节省布料,另一方面方便劳动。到了清代,推行“剃发易服”男人的服装才没有了大衣袖。
看过历史剧,也知道大袖模样。古人巡礼文雅,见面不似现在那般握手叙旧。双手平举作揖状,谦恭当中透着文雅。
再如,用餐时候,都是用宽大的衣袖掩口,没有现在人的放松大吃特吃之态。
古人服装多是没有衣兜,渲染身份的挂坠玉佩,可见垂挂腰下。紧束腰腹的装扮,也有衣内装物的设想。但从戏文来看,藏于宽大衣袖者大有人在。
一些舞台唱功,关于抖袖、拂袖而去等等表演,用肢体语言衬托人物心里感情的道具。其它的暂无想法,或许另有其用吧!谢谢!问好大家[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