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陵出土万历皇帝的金丝编的帽子叫什么?
定陵出土万历皇帝的金丝编的帽子叫翼善冠,是***中的一种。
定陵出土690余件衣冠服饰类文物,其中***有乌纱翼善冠两顶,一顶戴在神宗头上,一顶出自神宗棺内圆盒中;有金丝翼善冠一顶,全用金制,工艺考究,精美绝伦,是中国古代花丝工艺中的精品。
“翼善”是***善行的意思。翼善冠最早从唐太宗李世民时开始戴,因冠的“转脚不交向前,其冠缨像‘善’字”,由此得名。据《旧唐书·舆服志》载,唐贞观中,太宗***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着之。若服袴褶,又与平巾帻通用。
明代时,翼善冠是皇帝日常视朝时所戴之冠。《明史·舆服志二》载,明永乐三年(1405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袍,黄色,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但从定陵出土文物看,翼善冠还是皇帝的“寿衣”。
定陵出土的金丝翼善冠,在我国是首次出现。冠形由“前屋”和“后山”两部分组成。前屋低而圆,后山隆起。后山前面有花丝镶嵌的二龙戏珠饰件。
金丝翼善冠重826克,以花丝编织法为主,辅以掐丝、錾花等工艺,“前屋”、“后山”和折角,用很细的金丝编织出“灯笼空儿”式花纹,体现出高超的编织技术,冠面平整,没有接头和断丝。
“后山”上的二龙戏珠,虚实恰到好处,龙形灵动,头、耳、口、鼻、眼爪、背鳍、龙鳞等布局有序,凹凸有致,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形象逼真,运用了掐丝、錾花等工艺,整个图案精致完美。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的陵墓,是中国目前唯一由官方发掘的帝王陵寝,除此之外的皇陵,全部都是被盗挖后由国家进行的抢救性发掘。
但定陵的发掘是考古界的一大悲剧,也是造成后来国家不轻易发掘皇陵的主要原因。
1956年,在郭沫若等人的强烈建议下,考古学家开始对定陵进行发掘,虽然定陵地宫一共出土3000多件珍贵文物,但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和经验,当地宫被打开后,随着与氧气的突然接触,大量的有机材质文物瞬间氧化毁坏,比如丝织品袍服这类文物。
虽然丝织品文物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但定陵中出土的金石类文物,如瓷器、金器,随便拎出来一件都是国宝级的,其中最特殊的,就是在万历皇帝尸体头侧发现的金丝蟠龙翼善冠。
这件金丝蟠龙翼善冠,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唯一一件皇帝金冠,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折角”三个部分,“前屋”是扣在脑袋上的部分,“后山”就是后面高出来的部分,“折角”就是俩小翅膀。
此冠由极细的金丝编织而成,顶部有两条蟠龙交汇,蟠龙就是传说中蛰伏在地而未升天的龙,一般建筑的柱子、梁上的龙都是蟠龙。
“翼善冠”可能各位不太理解是什么意思,这里解释一下。很多***剧中,官员如果闯了祸,就会害怕的说到类似“我这顶乌纱帽保不住了”这种话,“乌纱帽”就是下图中古代官员所戴的帽子,左右各有一个“翅膀”,据说是为了防止官员交头接耳用的……而“翼善冠”是明朝皇室成员戴的帽子,它与“乌纱帽”的区别在于“折角”向上,我查了一下资料,个人理解,“善”通“缮”,有整理、修缮的意思,把折角(翼)整理上去,所以叫做翼善冠。
有哪些关于清朝的谣言?
清朝的四大谣言。一,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没有任何记录记载她们两个结婚,也没有举行婚礼仪式,当时又没有登记部门证明,一个是太后,一个是王爷不能说结婚就结婚的。………………二,顺治皇帝出家堕入空门。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彻底绝望了,几次要出家当和尚,在孝庄太后的几番阻挠下,没有如愿以偿,只能让一个太监替他出家。于顺治十八年得天花猝死于养心殿…………………………。三,雍正篡改康熙遗照。康熙死后在养心殿牌匾后面留有遗照,传位于四阿哥,…传位于十四阿哥,把十改成于。满文和汉文是不一样的,不能这么改。就是汉文当时是繁体字,也不是这么能改的,是反对雍正皇帝的人捏造。……………………四,乾隆皇帝赐和珅全尸。乾隆死后嘉庆皇帝立马抄了和珅的家,传说乾隆皇帝留下遗旨,看在和珅搜刮这么多银钱的份上,赐他一条白绫自尽,其实是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嘉庆皇帝看在妹妹的面子上才赏赐他全尸,并且还绕过他们全家。
康乾盛世是盛世?
一直以来,康乾盛世这种观点在史学界沿用了很长的时间,同时,这也是颇受争议的一段历史时期,那么,康乾盛世真的是盛世吗?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文化繁荣
这点康乾三朝显然不具备,八股文和文字狱就是最好的证明。
八股文,简单来就说科举考试有很严格的限制,内容为四书五经,作文形式为八股。
什么是文字狱呢?
这里举几个康乾时期的例子吧。
雍正四年,有个叫查嗣庭的官员,他在担任江西主考官时,引用了《诗经》中“维民所止”作为试题,后来有人说他居心叵测,说“维止”二字旨在削去“雍正”的头。
可笑的是雍正还信了:查嗣庭被捕,病死狱中,被戮尸示众,他的儿子被处死,家属被流放。
乾隆时期,也有一起比较出名的,为“胡中藻案”,他后来被抄家,自己也被凌迟处死,胡中藻为什么被处死呢?
我是“明粉”,我对清朝的了解在网络产生前几十年就定格了,主要是两部分书: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包括课本。一部分是《中国通史》,主要是八十年代前出版的。要我从中找出“造谣”来,那就是和学术打雷台,和学界对抗。所以找谣言还得从网上和***剧中找。
先看***剧,看的是正剧。
《康熙王朝》:“图海:怎么不开炮?”周培公:“平凉城的老百姓还没有吃饭”。
施琅:“每户发十两银子的安家费”。
——这两件事打死我也不会相信在战场上会有这样的军队,所以说他是造谣。
《一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视察福建海滩,看见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孩,对着于成龙声情并茂的唱起了越剧《梁祝》。——打死我也不相信,正在打仗的福建前线会有小女孩去,至于唱三百年后产生的剧种剧目权切当编导水平所限不究。
某些网人:柳条边是:“生态保护”。《扬州十日记》是日本人搞的。剃发易服是汉人搞的。清朝才是中国。清朝的贡献任何朝代都比不上,包括现在。清朝灭了明朝。这些言论都是从网上看到的。
中国人戴梓在清朝初年就发明了机关枪?这是个虚构的神话……戴梓没发明任何东西,只是仿制了欧洲的洛伦佐尼式燧发枪。
关于“戴梓发明机关枪”的谣言,在网上已经被夸张到不堪入目了。比如什么“八国联军在故宫发现了这种武器,竟然自愧不如”,“比马克沁还先进“,”“领先时代200年”,“康熙打断了中国火器的进步”等等。
其实戴梓发明的连珠枪,国内正规的历史书早有定论,该枪仿制的是康熙年间进贡的“昂里哑国枪”(即英国,制作者为伦敦枪匠约翰·史密斯)。故宫出版社的《清宫武备图典》专门花了两三页的篇幅,来解释这个问题。
据《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记载,戴梓后人戴遂堂告诉作者纪晓岚:“少时见先人造一鸟铳,形若琵琶,凡火药铅丸皆贮于铳脊,以机轮开闭,其机有二,相衔如牝牡,扳一机则火药铅丸自落筒中,第二机随之并动,石激火出而铳发矣。计二十八发,火药铅丸乃尽,始需重贮……”
清朝是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朝代,也是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对于压迫的汉族人民,还是给清朝造出了一些谣言的,古代时写文章,评书,***,到了现在就是***剧了,那么清朝有哪些谣言呢?我们一一来列举一下:
顺治朝:太后下嫁,顺治帝和董小宛,顺治帝出家。
康熙朝:康熙千古一帝
雍正朝:得位不正,雍正之死
乾隆朝:乾隆身世,宠臣和珅
嘉庆朝:嘉庆帝被雷劈死之说
咸丰朝:慈禧不检点之说
同治朝:同治死因
光绪朝:光绪被谋杀之说
总之每个时代都会有各种的传言和谣言,不过谣言止于智者,历史是严谨的,谣言是攻不破的,也只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聊以***。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