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言***中的山东高密,与真实的山东高密有什么不同?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高密东北乡人,我家距莫言家两公里,莫言的岳父就是我村,现在的高密和书中的高密确实不一样,书中有些人名地名的确是我们那儿的,但是书中描写的情节大多是虚构的,当年,书中的当事人曾经去找莫言***,说莫言胡说八道败坏人家名声,据说莫言的回答就是情节虚构的。
青岛人好穿,高密人好吃。在青岛,对穿比较重视,哪怕家里一日吃两餐也要穿最新式服装;高密人则是哪怕穿的十年前的旧衣服,也要经常吃烧鸡烧肉,记得刚来高密听见大姑娘对她爹说,爹啊,好几天没吃烧肉了,我试着眼珠子都转不动了。好像高密人认为馋是理所当然的,青岛大姑娘如果说馋,会被笑话死的。
谢邀!艺术来源于現实但又高于现实。莫言从小在家乡山东高密长大,高密的风土人情应是其创作的来源,当然艺木创作高于現实,不可能是高密过去风土人情的简单再现,一定是综合了山东相关地域或全国其他地方的故事综合。現在中国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高密現时的面貌肯定比莫言创作时所描述的有很大的变化,甚至是胎骨换骨的变化。我虽几次路过潍坊,毕竟还未下车去看过高密的現状,故很难回答真实的高密与莫言描述的有何不同。
没有什么不同,我17岁的时候去过,给高密帆布厂安装设备,在我记忆里高密就是一个小县城。当时区分是不是高密人就看前面的门牙黄不黄,也不是有意贬低高密当时那里的水质有问题,一口四环素牙去逛大集甭管少女还是小媳妇千万别张口。最近这些年去了一次感觉那里的人很纯朴也很实在,就是听老一辈的说高密以前娶媳妇甭管男女老少去闹洞房简直就是无底线。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说高密的历史没有多大意思,一查,都知道。高密的现在应该说变化很大。表面上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大企业,像豪迈,孚日,银鹰化纤,这些大家都知道。大家不知道的是高密人是相当的勤劳,节俭,真的太能吃苦了!我说这个的意思是,高密虽然没有什么知名的大企业,但是,高密人不懒,不管是有本事还是没有本事的,都知道拼命的干活挣钱。因此,高密这个地方是真正的藏富于民,几乎家家小康,你到村里去看看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除了种地以外业余时间就是不停的打工。没本事的打工,有本事的开个手工作坊,多则十几个人少则三五个人,只要是赚钱就干。可以说整个高密手工作坊犹豫雨后春笋,遍地都是。高密真是一个勤劳的城市,高密人真是些吃苦耐劳的优秀品种。
青岛柳腔的“柳”字是怎么得名的?
谢邀。柳腔,是运用即墨地区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大致产生于清代中叶的即县西部地,后流行于胶东一带。据《中国地方戏曲集成》记载,柳腔是由民间说唱“本尉鼓”流变而成,又称“老拐调”(“拐”指拐棍;“老拐调”为高跷曲调)。
19世纪后期,柳腔受菜阳县“四弦小调”的影响,并***用“四胡”(四根弦的胡零)作奏,配以唢呐帮腔。初用四胡伴奏时,因无乐谱可循,琴师与唱调难以协调,两者相互配合往上“溜”,因而被称作“溜腔”,后嫌“溜”字不雅,便借同音字“柳”,定名“柳腔”。由于柳腔在即墨广为流传,因而人们称即墨为“柳腔之乡”,称柳腔为“即柳腔”。
柳腔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大体成型后,开始走上舞台,每逢年节庙会,艺人们临时搭班登台演出,伴奏乐器逐步完善,角色分工越来越细,化妆的服饰和脸谱日趋规范,流传地区愈加广泛。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进行演唱,通俗易懂,质朴亲切,在念白和唱词中还吸收了大量形象生动的歇后语和顺口溜。同时,善于运用比兴和夸张手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柳腔以剧情曲折的唱工戏为主,包括悲剧、喜剧、闹剧等,其角色分为生、旦、宋、显等行、与其他剧种基本相同。***用民乐伴奏,弦乐主要乐器有四胡、二胡、中胡、琵琶、月琴、三弦、扬琴等,管乐有笙、呐、笛子等:打击伴奏主要乐器有板鼓、锣、钹、钟等。柳腔唱腔有悲腔、慢板、花调、尖板、散板、摇板、哭头、二六、流水、快板、垛板、反调、南锣及娃娃腔等。其中悲调和花调是基本唱腔,称为“母曲”。
柳腔剧目十分丰富,主要传流剧目有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溶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等,其内容多取材于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