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看待河南一大蛇坟头晒太阳引村民围观?
我小时候跟一个小伙伴去我们这的一个土地庙,她带我去拜土地,土地庙很小,刚走到土地庙门口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条通体金黄色的大蛇,从庙外面的田里往庙里面爬,我连忙拉开我朋友,我说,你看好大一条金色的蛇,我们旁边点不要被它咬到了,然后看着它爬到神像下面的瓦缝里面去了,我们连忙跑到旁边的一个老人家里,喊他过来捉蛇,他问我们是什么蛇?多大?我说没见过这种蛇,金***的,很长,他进到土地庙之后,把神像下面的瓦全部挪开了,蛇影子都没见到,他说可能是土地菩萨出去晒太阳回来了。
这个土地庙刚建成没多久,大概长宽各一米二这样子,所以多余的瓦都整齐的放在神台下面空余的位置,庙门前是乱坟岗,我们村每个组都有个专门埋过世人的地方,庙旁边是两位自食其力的老人,后来两位老人搬到儿子家旁边去了,现在两位老人都过世了
至于坟头蛇晒太阳,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如果没有坟头,如果不是正月,如果不是每天持续,如果不是一个多月以来,定时来定时走,也许就不会引起周围村民的围观。正是因为有这么多超常的敏感词,所以引起吃瓜群众的热议属正常。
首先先弄懂蛇的特性,咱们都知道蛇属于变温动物。如果气温过低就会冻僵而死,所以到了冬季,蛇一般都要在地下或者树洞里休眠,当外界的气温升到十度以上时,蛇才会结束冬眠开始出洞寻找食物。
咱们都知道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冬天越来越不像冬天了,和以往的气候相比有很大的温度差,虽然是正月,但这几天河南气温都明显上升,所以正月出现蛇已不足为奇了,
其实人们奇怪的可能不仅仅是正月看到蛇,而是有了下面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在坟头?又为什么上午十点左右来,下午三点左右离去 ?
咱们都知道刚苏醒过来的蛇体温都很低,就比如我们,如果哪一天阳光充足,室外温度又高,是不是也都喜欢出来晒晒太阳,以补充阳气,其实都是一个道理。
那为什是十点左右来下午三点左右去,这个更不难理解
我们都知道一天阳光最充足的时间段不就是上午十点至下午三点吗?
那为什么要在坟头出现,我想可能是这条蛇的洞就在坟头四周。坟头又较地面相对高一点吸收的阳光能更多一点。
那为什么会引起村名的围观?
这得与古代人对蛇的崇拜说起,蛇自古以来对人类的认知来说神秘莫测,没有足却行动敏捷自如,每脱一层皮就会长一节。
大蛇出洞在坟头晒太阳,看似奇怪,实则正常。今年冬季气温不太高,再加到春节,气温很快回升。冬眠的蛇感觉温度回升,再加坟头地势高向阳,正是晒太阳的好地方,因此蛇就出洞在坟头晒太阳。
河南商丘,没山没江,是一片辽阔的平原,这儿是人类几千年繁衍的地方,它是中华民族的摇蓝。
这儿民风淳厚,但又迷信,每村都有小庙,香火不断,可见一斑。他们自强不息,对生活充满向往,当看到大年间有蛇出洞晒暖,这是几百年没见过的异常,感觉今年非同凡响,天降吉祥,今年必有大吉事发生,故围观之。
这蛇出现的地方坟头!出现的时间正月!这才是关键点
这条蛇?在正月出现在坟头,时间和地点,引起了人们的迷信心里,因为按蛇的习性,正月里的蛇,应该还处于冬眠的状态,这个时间点,地里的冻土还没融化,蛇不应该这个时间出现,出现的地点又是坟头,还晒着太阳。
这二个异常的特征,让很多人觉得这蛇,有灵性,应该不是一条普通的蛇,很多人认为,这有灵性的蛇,会给人带来好运气,才会蜂拥而至,前去观看这蛇。
这就是迷信心里,一旦出现反常的事物,人就是喜欢往鬼神之类的方向想,认为这违反常规的东西,会带来福气,其实这都是人一厢情愿的想法。
这条蛇在正月里,出来在坟头晒太阳,其实没啥奇怪的,这证明天气暖和,打乱了蛇的生物钟,让蛇提前苏醒了,钻出洞来晒太阳,也许这条蛇住的位置,阳光太充足,才让蛇出来了,根本就是一条普通的蛇,也没有啥神奇的。
类事的情况,在我的家乡,也流传过。
我家乡的山里,有块大青石头,在青石缝隙中,长了棵山里红树,这棵山里红树,结的山里红,又大又圆,有的老乡就上去***摘,看见山里红树上,盘着一条大蛇,吓得这个人赶紧跑了。
这村子里就传开了,说那蛇守着的山里红树,结的山里红果子,有治病的功效,特别珍贵,才有蛇守护着。
这人们都去摘这山里红,早把那蛇吓跑了,结果摘回来的山里红,吃了也和普通山里红一个味道,有的还有虫子,也没见吃了这山里红,能治疗啥病。
归根结底,蛇什么时候出现没毛病,主要是人想得太多了,把本是普通的事,硬往神奇的地方去想而已。
中元节快到了,你们各地都有什么仪式?
对中元节的恐怖印象,很大程度上源于那句“七月半,鬼门开”的俗语以及现代社会中都市传说的流行。
那么,作为民俗节日的中元节真的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恐怖吗?下面,小阿君就要跟大家来说说一些跟中元节有关的“鬼”故事及“鬼”习俗。
那些和中元有关的“鬼”故事——中元节的来历及传说
中元节在古代原本是重要的祭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十五是掌管地府的地官生日。忙着回家过生日的地官没空把守地府之门,于是在中元节这天特赦阴间的鬼魂重返阳间,和家里的亲人子孙们团聚。
而地府之门大开,除了放出各家各户的祖先灵魂,也放出了一批无依无靠的孤魂野鬼。这些没有家人的鬼魂重返人间,发现没有人祭祀他们,难免心怀怨气。
为了不让它们在人间作祟,人们在中元节当天,除了祭祀先祖,也会在路边放上美食,供给孤魂野鬼们享用。
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节,从这个听起来怪怪的名字就能知道,它并不是源于中国本土的称呼,盂兰盆节是源于佛教的“鬼节”,和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
目连是一个虔诚的佛***,但他的母亲却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坏人。目连母亲死后被打入地狱,成了饿鬼,食物放于嘴边就会化为火焰无法食用。
目连不忍母亲一直受到饥饿之苦,于是在盂兰盆节当天集结一众高僧,共同施法喂食、超度自己的母亲和其他堕入地狱的鬼魂。
在梵语中,“盂兰盆”具有“解救倒悬”之意,即解救受苦的众生。盂兰盆节解救鬼魂、悲悯万物的精神和原属道教节日的中元节在含义上有融合共通之处,故其逐渐也成为中元节的别称。
中元节,又称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斋孤、地官节,
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这个节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
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在我的家乡浙江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习俗,例如:
嘉善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
桐庐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
浙东部分地区还有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还会放河灯,找和尚诵经祈福。
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记得大学室友有一位天台的,有带过给我们吃,其中包了大量的蔬菜味道还不错。除此之外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义乌中元节吃“糖漾”,一种米浆红糖制作的糕点。当天还有的人在路边摆蜡烛,烧纸钱。
我们这里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四日这一天,而不是十五日,也跟其他地方一样称鬼节,主要祭祀先祖。
七月是谷物收获的季节,中元节我们第一要做的就是糍粑。刚刚打下的糯米,很鲜香。主妇们用清水把糯米泡两天左右,到七月十三那天,把糯米水磨了,用口袋装好,吊起来,等水滴尽,就开始包糍粑。用刚刚晒干的红皮花生炒香了碾碎做糍粑馅。馅有放糖的,也有放盐的,看个人口味。糍粑用芭蕉叶包好,用火蒸熟了,先放到祭祀的祖宗台,供奉祖先。接下来杀鸡宰鸭,准备晚饭。晚饭作好了,也是首先要供奉祖先,点上香,倒酒等。
第二天,即七月十四日早上,家里的当家人早早起来,杀鸡宰鸭,煮好放在祖宗台上供奉祖宗,还摆上纸钱、纸衣等祭祀品。待到点的香燃尽,就把祭祀品烧给祖先。
吃过早饭,主妇们准备东西回娘家。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开始奔波在回家的路上,回娘家祭祀自己的祖先。谁家要是没女孩儿回来,那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
这就是我们这里的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