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桌上的文化有哪些?该注意些什么?
谢谢邀请。饭桌上的文化很多,中西方都有就中国餐桌文化而言:比如吃饭先让长辈先夹菜、进酒先敬长辈、吃饭不要说话.西方的话就更多了,如:要左手拿刀,右手拿叉;手里随时备一份纸巾,以便吃完是搽嘴;吃饭时不要发出声音等。
饭桌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礼仪。
1.长者或者请客的人坐主位,若是包厢,刚好是对着门的位置,这是主位,如果你不是辈分最长、也不是要请客的人,就不要坐这个位置。
2.敬酒,比如你要向长辈、领导等敬酒,你的酒杯要略低于他们以示尊敬。
3.夹菜:一般在上菜时,服务员是就近上菜,基本上都要把新菜转到主位面前,等他们夹了其他人再动筷。
4.虽然酒是很好的交流需要,但是还是不要贪杯。如果别人很不喜欢喝酒,最好不要一直劝酒。
5.关于点菜,如果要请客的人没有极力邀请你点菜,你最好不要自作主张一直点,这点很让人反感。
饭桌文化,更是礼仪,我们虽然做不到尽善尽美,但也要遵循正确的礼仪。
1、饭前洗手。
2、罢好莱,盛好饭,等老少一家人全部入席后才开饭。
3、好莱先挟给老人家。
4、兼容老人和孩子,尽量让全家人吃好。
5
说起饭桌文化,其实与各地风俗有很大关系的,东西方尤其不同。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饭桌文化历史悠久,这里就说说中国的饭桌文化吧。这种文化主要体现在正规宴席上,家宴虽然也有讲究,但是随意得多了。对于做东和做客,都是有不同的礼仪的。我觉得可以用两个简单词语概括:体面和尊重。
做东的要“尽地主之谊”,这是说请客不能太寒碜,酒店要有点模样,这样既能体面待客,又让客人觉得自己被尊重。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宴请”,“大摆宴席”“满汉全席”,似乎菜不丰盛就不能体现主人的盛情,就不能表达自己的尊重。
主客双方都要注重着装整洁,这在西方尤为突出。穿得整齐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服装自古以来就是身份的象征,盛装赴宴这似乎由来已久。谁都希望身边坐着的是一位衣冠整洁的绅士,而不是一个肮脏邋遢的人。
酒桌上的座位最有讲究。过去是八仙桌,堂屋东边上首为首桌,首桌东边上座为最大。过去老家婚嫁迎娶,侨居升学,都是在族里大堂轩摆酒,这安排座位的事是最难的,非得族里最精明的人不可。现在请客一般都是圆桌,主人坐中间,右边首座为主客,左边首座为主陪,按尊卑往下排。这种文化我其实最不欣赏,倒不是我经常坐在最下面,而是这种论资排辈的依据不外乎有权有钱,总是让人不舒服。
餐桌上的讲究是一个人素质问题,抛开吃饭,一个有素质的人任何时候都会很合礼仪。“酒过三巡菜上五味”,看来古人也是边上菜边喝酒的。说起喝酒,先敬的当然是尊客。过去人们喜欢劝酒,现今喝酒可不能强劝了。上菜也是,一般先上到主客面前,主客先挟。有一个礼仪常不被人遵循,这里要说一下。老话说“食不言,寝不语”,这酒桌上食不言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一定要注意别做“喷壶”!还有要是生病了一定不要参加宴席,要多替别人着想。
饭桌文化其实是一种礼仪,是公民素质的体现,可以说的细节当然还有,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码字不容易,欢迎朋友们点赞支持,谢谢!
“有些老人,之所以常常穿子女的旧衣服,是不想浪费”你怎么看?
我就是一个常穿儿子旧衣服的人。刚好有机会说说我的想法。
1.过去过的苦日子,从小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从小在农村长大,逢过年才能买件把新衣裳就已经觉得了不得了。平时穿打补丁的衣服是再正常不过了。印象中双膝打补丁的裤子、双肘打补丁的褂子,那是农村人穿着的常态。“新老大,旧老二,补补纳纳给老三”是一般家庭的真实状态。不怕大家笑话,天气暖和点,都是打光脚到学校去上学的(以前印象中大家都这样)。到了上初中时,看到从大城市回乡探亲的表哥凉鞋里穿的丝袜,觉得真的很好奇(这一点印象很深刻)。现在总觉得一件衣服没有坏,扔了就太浪费了。
2.现在不像以前衣服少,衣服经常轮换着穿,所以就感觉不容易坏。而且衣服式样翻新快,孩子们觉得款式不时新就不愿意再穿了。也就是更新淘汰速度变快了。有时候衣服还蛮新的,正好拿过来穿上。
3.当然了,不浪费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在比较正规的场合,比如上班或赴宴还是要穿上还自己的职业、年龄相符的衣服。只有在家不出去,或者比较随意的场合,才穿儿子的旧衣服,毕竟可能有些图案之类的显得太年青了。[捂脸][捂脸][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