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候夏天都穿什么衣服?
古代人夏天穿布帛。古时布帛像真金白银和铜板一样,是能当钱来使的,因为在那时,有衣服穿可是大事。所谓布帛,帛,专门指平纹制造的丝绸;布,也不是今天的棉布,而是用***的茎杆纤维捻线织成的。帛很金贵,要有点钱才穿的上,没钱的呢,就只能穿***做的布,***布在北方尤其盛行,大概因此,平民也常叫作布衣。当然,布衣们的衣橱里也不光有***布,也有其他麻,也有葛布。
葛和麻一样,是中国原产的最早拿来捻线织布的植物。葛是豆科,有着长能到8米的藤蔓,这藤蔓又软韧,扯下来直接就能当绳子用,把它水煮了、半脱胶、剥皮制线,可以纺出很薄的料子,最适合夏天穿,还能做贴身小配件,以前有个词叫“葛巾”,就是用葛布做的头巾。
另一种适合夏天穿的布料叫苎,苎也来自麻,叫苎麻,和***不一样,它属于荨麻科。荨麻科的植物都爱长扎人的绒毛,毛刺又含毒,很不好伺候。安徒生有篇叫《野天鹅》的童话里就提过荨麻。说是在某国,有11个王子被坏王后后妈变成了野天鹅,他们唯一的公主小妹为了让哥哥们变回原样,必须每晚去墓地中***集一种荨麻草,把荨麻捻线做成十一件衣服给哥哥穿,结果小公主的手就每天每天被荨麻的毛刺扎得全是水泡、又痒又疼。不过,安徒生讲的荨麻草一定不是苎麻,因为苎麻是中国特产,欧洲也叫它中国草。苎麻的纤维细长坚韧,又有光泽和弹性,是比***布好很多的料子。不染色的苎麻布白得发光,薄而柔软,它的纤维比***透气、吸汗,干得快,又比棉布轻,最适合做夏布。织得细密的苎麻布光泽能追绸缎,在汉朝时就用来做宽袍大袖的深衣,给诸侯大夫们当家居服穿,这大概也因为它重量轻、穿着凉爽的关系,这种布染色后叫苎丝,在明代做官员常服用。说回安徒生的《野天鹅》,事实上在18世纪前欧洲人民度过的漫长岁月里,最重要的织物一直是亚麻,中国的纤维用亚麻是直到1907年由日本带进来的。
同样外来的还有棉花。中国早先的本土原产棉布是木棉布,不过木棉轻,又不好收集,与其织布,拿来塞棉袄塞枕头用的更多。西汉时候,先是有非洲棉传进了新疆,到南北朝时,在新疆用非洲棉织布才变成常事,那时也没有棉布的说法,棉花做的布叫白叠布,南北朝另有个棉布的叫法是古贝,现在古贝和白叠常混在一起说,不过我看孙机老师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里分析,古贝是原产于印度的亚洲棉花,在南北朝时候传进来,古贝这词也大概辗转来自梵语或马来语,白叠呢,则应该是从波斯语英译过来的。
夏天当然也要穿衣服,古人都是穿长袍,没有短袖一说,因此对他们来说,衣服的面料和材质是决定夏天是否凉快的唯一法门。在不同阶层,当然衣服的质地也不同,不过因为中国古***衣服的技术水平很高,面料也是五花八门,纱、罗、绸、缎,单、夹、绵、皮,等等。现在流行穿棉麻的衣服,因为夏天比较凉快宽松,其实和古人一样,比如在古代那些普通老百姓,在夏天只能穿麻布衣服,这种材料在北方很容易获得,因此很流行,也被称之为布衣。而有钱人则穿的是帛,丝绸做的衣服宽袍大袖,其实很凉快。
对古人来说,不同季节的衣服很有讲究,所谓“春秋以缎绸、夏以纱、冬以裘,随时所宜”。
现在的一些古装戏里,那些演员穿的是里三层外三层,夏天拍戏也是如此,不过只是为了艺术考虑,并不是真实。所以请放心,古人夏天热不死——这话听起来是不是很奇怪又很正确,因为这是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