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唐朝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唐朝堪称中国历史上风气最为开放的王朝,这不仅仅是说封建礼教的***教条在这个时代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也是对这个时代的人们对外来文化吸纳和接受的赞叹。
唐人在观念意识、气质、礼法、饮食、歌舞等方面受到外来文化,诸如西域、南亚等地方的影响,而在服饰一道上,形成了“妇人为丈夫之像”的场景。
唐人的兼容并蓄,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魏晋南北朝,胡汉文化借战争、地理等多稳中因素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反复的融合、碰撞。至隋唐时,皇室已经体现出胡汉混杂的趋势,标志着重构新民族的历程告一段落,新民族,也就新的汉族的出现,使得胡汉文化融合走上释放的时代,这些影响包括观念、意识、气质、礼法、饮食、歌舞等方面,也包括了服饰方面,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对褒衣博带的汉魏服饰产生重大影响。
服装在隋唐一统后,大体上被分为两类,一则继承沿革之前的汉式服饰,即冠冕衣裳,作为冕服、朝服、礼服、公服等存在,另一类则继承北齐、北周的圆领缺骻袍,多作日常服饰。这两个服装体系并行不悖,和谐统一,引导了中国古代服制的最为重要的变化。
唐代成书的***《游仙窟》,描述张郞与崔十娘在神仙窟的邂逅,其中有“脱靴履,叠袍衣,阁幞头,挂腰带”的说法,这其实就是时人常服,无论家世,老少咸宜的“制式”服装。所谓“靴履”即长靿靴,“袍衣”即缺骻袍,“幞头”在时人的穿戴中更是常见。
幞头,来源于鲜卑文化的影响,源自北魏,成制于北周,隋代时形态渐定,到唐时盛行起来,此后延绵不绝,到清朝时才被满式的冠帽取代。幞头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一千多年,成为这一时间段的男装标志。与幞头一样,胡帽也是自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代入中原并在唐朝流行起来的服饰,大约为两种形式,即皮帽和毡帽,又被称为“蕃帽”,特点为顶部尖而踏空,刘言史诗言道,“石国胡儿人见少,蹲舞尊前急如鸟。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手中抛下蒲萄盏,西顾忽思乡路远。”唐朝常见的搭耳帽、白题、浑脱帽,都是脱胎于胡帽。
抛砖引玉,我们所知道的唐风,其前期是继承隋朝的服饰特点,当时的服装并不宽大华美,女性的衣饰还是汉族服饰的典型装扮,裙子较窄。中期到后期受到胡风的影响,服饰向宽大转变,这也和当时的国力有关。女子也流行穿男装, 幞头和靴子,这一时期披帛是女子服饰里很有特点的一种服饰。唐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每个时代的服装都受到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等等领域的影响,所以唐朝的服装就有很大的包容性,胡人的打扮方式有很多借鉴。到了宋朝,从短命的五代中建国,本身就像恢复汉族的正统地位,所以服饰都在复古,整体看起来比较窄小,官服继承了唐朝的制度略有改变。这一时期出现了褙子这种紧窄的服装,而且裤子在这时很流行。 但无论何时女子的时装都是异彩纷呈,每隔一段时间都有很大变化,并不比现在时装变化的速度慢。
服饰是一个时代特征、一个社会风气的反映。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富庶,风气开放,对于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服饰奇异缤纷、华彩昭彰。其中最为惹人注目的就是女子的服饰。
唐代女子的服饰色泽华美,款式新颖,服装面料具有薄、露、轻、透的特点。襦裙是唐代女子的主要服饰,即上襦下裙,常配以“袖长只齐肘”的半肩或质地轻盈的披帛,肩膀半露,脚穿草履或足登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唐代襦裙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衣窄而领低,有圆领、方领、鸡心领等,颜色以红色居多,还有白色、青色、黄色等。颜色追求明亮艳丽,常常使用红绿搭配。
男子服饰尤其是官员的服装,受其等级有别而有所不同。如《新唐书·车服志》载:“裤褶之制:五品以上,细绞及罗为之,六品以下,刁、绞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绊,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碧。”常服则“朱紫玄黄,各任所好”。
唐代服饰特点:第一胡服盛行。红衫薄锦靴艳,罗衫紫帽绣珠,胡衫袖小帽顶尖,垂带安钿花要重。
唐代开创者李渊出于蕃族,原本也是少数民族,加上社会开放,西域少数民族以及波斯等外国人纷纷来到唐代都城长安。元稹《法曲》有云:“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风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蹀躞带,皆为胡服。此外还有回鹘装、胡帽、幂离【此字是错字】等。
第二,明确品官制度,以服色区别官员职位高低。***为尊贵之色,专属皇帝使用。
《唐会要》记载:“贞观四年八月十四日,诏曰:‘冠冕制度,以备令文,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仍通服黄。’至五年八月十一日,敕七品以上,服龟甲双巨十花绫,其色绿。九品以上,服丝布及杂小绫,其色青。”
唐高宗总章元年,禁止官民穿黄,从此***成为皇帝的象征。
第三,唐代女装有襦、袄、衫、裙、披帛、半臂、背子,裙子、袄、衫是唐代妇女的常用之服,并以襦裙、披帛为代表。
裙子在唐时穿戴范围很广,普及率甚高,不仅皇室成员穿戴,民间妇女也穿裙子。我们从《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绘画以及历史文献记载中,都可以看出裙子在唐代服饰中的重要作用,犹如我们现在的裤子、外褂。
第四,唐代服饰,尤其是女装,呈现开放风格。
唐代的社会风尚,鼓励开放,深受胡服影响,唐代女装有低胸装、[_a***_]装、袒露装。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所绘妇女皆披帔。透明大衫穿在宫女身上,宛如笼罩了一层轻雾,朦胧中又有那么一份剔透,含而不露,露而不裸。
唐朝经济繁荣昌盛,服饰也比较华丽。其中唐朝的女装最大的特点就是裙、衫、帔的统一,露胸,露手臂,这可以通过唐朝公主皇后的墓壁、唐朝留下来的画、以及唐诗中得以体现,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这几句诗,说的就是唐朝服饰的特点,你们自行感受一下。唐朝的时候,女性都特别喜欢穿红色的裙子,这也是当时服饰的特点之一,皇后呢,则喜欢穿***的裙子,源于五行阴阳,***是地位的象征。
古代服装有什么特点?
如果要叙述我国古代的服装特点这个话题还有点宽泛。首先各朝代的服饰特点不一样;各民族服饰特点不一样;男女服饰特点不一样;内衣外衣服饰特点不一样。我喜欢看女性内衣,在这里就谈谈历朝历代女性内衣的特点吧(开个玩笑啦,其实是我对这个了解得比其他服饰多一点)
内衣,在古代叫“亵衣”。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制式既具有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又与习俗礼仪的社会属性相对应。在造型理念上,强调在内衣的方寸之间通过巧妙分割来塑形修身。
其款式结构有“前后覆绕式”与“前胸单片式”两种,分别来“覆盖胸背”和“覆盖胸乳”。 在色彩的创造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体现在色彩的多样性,地域的鲜明性,金银的巧用化等方面。
中国古代女子内衣的图腾纹饰题材更为丰富多彩,纵情地将山水、花古代内衣鸟、云气、吉祥物、神仙、神话故事、戏曲人物、生活人物等各类素材与元素展示在小小的方寸之间。
成衣创造上同样极富艺术创造力,它的装饰手法分别有绣、镶、贴、补、嵌等多种技法。单在手工针法上就讲究不皱、不松、不紧、不裂。追求外观的平服、顺直、薄松、轻软。
两汉:抱腹、心衣 “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
魏晋(南北朝):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
唐朝:诃子 唐朝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
两宋: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
元朝: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而有文字记录的历史有四千多年。通过考古以及文字记载,统计一下中国古代服装的一些特点:
一、商周时期,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二、春秋战国、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以上为先秦时期服装
三、秦汉时期,在经历过周朝抛开衣服颜色不论,秦汉时期的服装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等,男性不同年龄段、不同阶层、不同时间穿不同的衣服,有礼服、冕冠服、长冠服、委貌冠服、皮弁冠服、朝服(官员),女性有庙服、蚕服等。统称汉服,汉服特点为交领右衽、褒衣广袖、折叠系带隐扣。
四、隋唐服饰,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五、宋明服装、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官服多为大袖衫,头戴直角冠帽,***用不同颜色的服装来区别官员级别;贵族妇女的时髦礼服则是大袖衫。
六、民国时期,民国初年受清朝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出现了以废除传统服饰为中心内容的服饰改革。 男子服出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女子服饰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普及旗袍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