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玛时尚搭配

吴越服饰文化

  1. 徐州有哪些地方文化?
  2. 最近为什么有一些年轻人开始穿汉服(非演出)?

徐州哪些地方文化

1、以徐文化为远源。远古时期,徐州为中华四大族系之一的东夷族系发祥地。徐夷文化(其后继即博大精深的两汉文化或称为楚汉文化),是江苏地域文化的初始阶段与古文明代表。特殊的文化地理位置使徐州地域文化带有明显的典雅质重、粗犷豪迈的北方文化特点与人文精神。夏、商时期,彭、徐地域辽阔,国力强盛,文化发达。

2、兼容南北和中原文化精神。因北接齐鲁,西联中原,南襟吴越,徐州文化带有明显的齐鲁文化(其本质是东夷文化)色彩,同时又吸纳中原、吴越等优秀文化精神,构成兼融南北的徐文化形态。

3、地域文化核心为楚汉文化。地域广阔的楚汉文化带蕴含着极为繁富的物质、精神文化形态。汉兴,徐夷文化强势西上,在政治、文学、艺术、哲学、美学、宗教、习俗、语言等文化领域融合了中原文化,升格发展国家文化主体形态,成为封建社会典范文化———汉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吴越服饰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帝王政治文化突出,推动国家文化及江苏文化发展。徐州地区走出多位开国立邦、政绩卓著的君主,其结果是帝王政治文明的建构与徐夷文化的远渐、发扬,促进江苏文化的***展。此外,饮食文化、交通文化、书艺民俗、人情道德,亦构成徐州文化的独特内容。

徐州除新沂沂河以东地区外,均为中原官话。

徐州市市树为银杏,市花为紫薇花。

吴越服饰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近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开始穿汉服(非演出)?

其实也不算是最近几年火,我最早是在刚上大学时候知道汉服了,算到现在八、九年了,刚接触的时候就是各大高校的学生比较多(那时候卖汉服的店家都不是很多学校有汉服社的不多,活动一般都是有汉服社学校和校外本地区的汉服群组织的节日活动和茶道花艺学习会,参加的人不是很多,毕竟消息来源就这么两个渠道,知道消息的人也就是学校里的,而且大多数都是无偿的就算是有偿的也就是意思意思,所以也办不了什么大型的活动,大型的也就是后来汉服群有人结婚中式婚礼帮忙(不过都是我快大学毕业的时候了,我也没去参加过)现在最近几年各种自媒体视频软件火了,知道汉服的渠道多了很多也让汉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林子大了就什么事情都有了,不管是真心喜欢还是追赶潮流还是为了吸引别人眼球反正穿汉服的是越来越多了,这是件好事也是件不好的事,毕竟汉服还没有成熟,真正传统留下来的不管是人文还是手艺我们都还没有重视,只是把漂亮衣服给带到了大家的视野,特别是有些人把戏服古装甚至cos装(cos自己喜欢的人物很棒)标成汉服,这对于戏装古装cos服都是不公平的,每个有名称的服装类型都有他自己的意义,希望汉服火了的同时,把我们老祖宗一些能工巧匠的工艺能重视起来,外加现在人真的需要学习下礼义廉耻,不希望以后我们的后代生活一个为了钱什么都可以抛弃的年代,有安心的饮食,有公平的竞争,有正常的三观

汉服复兴运动如果以王乐天上街为起点的话,已经有16年了。但是在此之前,在网络论坛已经出现了汉服的影子。先行者们讨论汉服,复原汉服,从最开始的疑问和兴趣到后来的责任和使命感。

在最开始的汉服复兴者当中,还是以男性居多的,而且还是比较文艺的,写了大量的散文,思想类的文章,以汉服为主攻方向,以兴汉为导向。在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的汉服运动的理念家,为后期的汉服运动发展奠定了理论框架。

吴越服饰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经过十多年的漫长发展,汉服从最开始的几个爱好者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10亿的商业市场规模(秋叶的汉服资讯2018年估值数据)。但是现在的汉服爱好者的总体趋势偏向于低龄化,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平均年龄21.03,16-18岁年龄段的爱好者逐年增加,19-24岁爱好者占据了51%,以高中及大学在校生为主力。同时女性同袍占据了高比例,达到了9:1。也就是10个同袍当中有9个都是女性了。

同时现在的同袍对汉服文化相关的知识了解的比较的少了,对于改良汉服、汉元素服的接受程度也比较的高。总的来说,其实就是感觉汉服好看,才去买汉服的,反正都是裙子女孩子穿问题不大。而男性则感觉,穿裙或者袴都是比较别扭的,所以对这个接触就比较的少了。

这个现象也无所谓好坏吧,汉服想要更广的去传播的话,就不能让他去承载太多厚重的[_a***_]。但是汉服想要更深入的去进入人们的生活的话,就需要他去承载一些文化。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ature-uk-amateurs.com/post/479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