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为何服饰如此清凉,除了社会风气开放,还有其他原因吗?
题主所言“清凉”二字实在是准确。很多人以唐代受胡风胡俗影响而论唐代衣装,殊不知之前的鲜卑衣装流行窄袖,裹得很严实,回鹘装虽然有小翻领,也属于裹得比较严实的胡服,这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环境有关。
游牧民族女性往往也要参与繁重的畜牧劳动,所以宽袍大袖并不适合,而且草原天气寒冷,自然裹得严严实实的。
所谓胡风胡俗,不能往北方看,而应该看向西方,即中亚河中地区的九姓胡粟特人,以及更西边的波斯人,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商业定居文明,这些地方的风气更为开放,远非***化之后的近况可比。
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则在“清凉”的本意。盛唐时代的气温,要比今天高不少,平均气温高2摄氏度,导致气候带北移一个多纬度。
唐代的核心区域,关中地区有16个年份冬无冰雪,这在历代王朝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另一个例证是荔枝,唐代成都仍有荔枝生长,到了南宋就没有了。唐代长江上游地区荔枝种植的北界要比今天高2个纬度,当地的气温也应比今天高1-2度。
从历史记载上看,从隋朝开始,隋唐历代帝王屡屡有离开长安“避暑”的记录,比如九成宫就是常去的胜地,可见唐代宫廷对于长安的酷热也是忍受得够够的。
唐朝时,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学团转”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此种装束。
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唐朝汉的汉服(即汉族服饰)由于唐朝***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取广收博***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揉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盛景。
唐朝在现今服饰界,和对以后服饰业的影响,是它无与伦比的文化艺术与精神风貌。它呈现出唐朝文化处于颠峰与极盛状态时,万紫千红,千姿百态和横贯中天,睥睨一切的雄浑大气。唐朝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辐射力,对服饰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我们受用无穷,并福荫着后世子子孙孙。
唐代服饰的多元化不仅有社会风气开放的原因,更是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结果之一。汉族的服饰自秦汉时就确定了等级森严的冠服制度,但自五胡乱华以后,来自北方和西陲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加速了融合,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服饰上的变化,使得唐朝的服饰在很大程度上显得雍容华贵。唐代服装的变化又被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第三次变革。
唐代强大的经济基础给服饰的变革也提供了有力的契机。唐初在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之后,社会生产得到很大恢复,与之相对应的,唐代的艺术和文化也得到空前发展和繁荣,新的艺术图案经常直接呈现在服饰上面,因此唐代的服饰也变得绚烂多彩。
唐高祖李渊曾经在武德七年(626年)颁布“武德令”,其中就包括对臣民服装的规定,对于参加祭祀和国家重大活动时的服饰都有规定,其中男性要穿圆领袍衫,头戴软裹。唐朝时期女***装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女性喜欢穿红色的大[_a***_],裙裾喜欢拖在地上,显得十分雍容大气。在选材上面喜欢用透明的薄纱面料。
唐朝时期开放的对外政策又使得当时西域和中亚国家的服饰艺术传入中国,比如突厥,回鹘等,唐朝初期一度有着装尚胡风的风尚。这就使得唐朝的服装更加多姿多彩,兼容并包。
礼佛之前要准备什么?
一、提前沐浴净身:有准备的敬香礼佛,最好是提前沐浴净身,以洁净的身心进入寺庙。
二、礼佛之前,勿吃荤食:肉食、荤腥,以及蒜、葱、烟、酒等都会污口,对佛不敬,所以在礼佛之前最好忌食。
三、衣冠整洁,举止有礼:进入寺庙,服装鞋帽以整洁为宜。不可服装不整,特别是女士,入佛堂切不可穿过分暴露的服装,也不可浓妆艳抹。入佛堂不得吸烟、嚼口香糖,打闹嬉戏等。
四、入寺:进佛寺时,最好不要经由中门入,而当从旁门入。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走,进退都应顺着左臂方向行走,进入殿门,帽子以及手杖不可安放于佛案及佛座上。
五、不可乱动寺庙之物:寺庙之中诸物不可乱动,特别是寺中钟鼓鱼磬等法器,亦不可戏动。诸如水果、植物等,也不可随意摘取。
六、礼佛不可越位: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用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拜用。
七、阅经须恭谨: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方可阅读。但阅读之前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八、拜僧有讲究: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合一,微微低头,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僧人头等不当礼节。如果僧人正在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都不可向他礼拜。
九、听经礼仪:随众礼拜入座,如果自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可招手呼唤他人。
十、其他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