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玛时尚搭配

服饰文化的认识

  1.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还是汉族传统服饰?你怎么看?
  2. 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还是汉族传统服饰?你怎么看?

是的,汉服确实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但是由于过去几次的文化革命,导致汉族人遗忘了自己民族传统文化,抛弃了汉服!这是很遗憾的,不过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汉服社团在努力推广汉服走向复兴之路,让大家更加了解汉服,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只有了解它才能慢慢接受,相信再过不久大家就可以在传统的汉族节日里着我华夏衣裳,回归汉唐咯

比较喜欢汉服。

看到电视剧《甄嬛传》里面的人物甄嬛、华妃,《步步惊心》里的若曦,这些人物穿的汉服装都特别好看

服饰文化的认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尤其是甄嬛在皇上面前跳的一段舞――《惊鸿舞》,

甄嬛翩翩起舞,舞姿优美,再配上舞曲:

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服饰文化的认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

总之,汉服的确是非常美的服饰。

服饰文化的认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代化的城市,有时可以看到有人穿着汉服,

仿佛穿越时空,像《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汉服,不是指汉朝的服饰,其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当然它包括汉朝的汉民族服饰。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在我国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特征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民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有两大特征大,一是都有中缝,就是衣服正中有一条线,它象征为人正直,行的端做得正。二是汉服都是交领右衽,即y字形领,穿起来美观实用。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逐渐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因此后来各个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邻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其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的特征。

可见,汉服并不仅仅是汉朝的服饰,而是中华汉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值得我们重视、继承和发扬的。

现在社会流行“汉服热",越来越多的年青人喜欢穿汉服,这是个令人欣喜的好现象。

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这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自信的标志。反之,将是我们民族的缺失、国家的缺失!

汉服热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缩影,“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

2017年***院做出重大国策:全面复兴传统文化。中宣部倡议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伴随着强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之势,一定会博得更多人的重视、发扬和光大!

近年悄然兴起汉服热,抛开其争议不说,当你在公园景点等休闲场所,遇见一个个身着不同颜色不同花纹汉服的女孩,实在是赏心悦目。

可见,人们已经开始关注,且主动追寻传统文化了。

那么,汉服到底是指“汉朝服饰”还是“汉族服饰”呢?严格来说,它是指清代以前,近四千年的汉民族服饰体系。

汉服,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指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以汉文化为背景,体现汉民族风格气质、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服饰。

汉服成于黄帝,定于周朝,传于秦汉。到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后来各个朝代,确定汉衣冠成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每个朝代因自身文化理念不同,汉服形制也有所不同。

商代汉服基本形成,上衣下裙,袖口较窄,饰以较宽的腰带。周朝汉服基本定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是宅男一个,平时工作又多,很少去南京市区。

上周末去了南京旅游景点老门东,惊讶的发现满街都是汉服,前后至少看到上百人。

萨沙***上是汉族,当然也是汉文化的热爱者,对于汉服是非常喜爱的。

我去过不少国家,几乎每个国家的大街上都能看到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人。朝鲜韩服、日本和服、越南奥黛、***人的长袍、以色列人的基帕,甚至欧洲文化祭上也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本民族武装。

但我基本没在街上看到过汉服,这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禁止所谓大汉族主义的后遗症。

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汉服只是一个服饰而已。

满街的飘逸的汉服,让萨沙感到视觉上的愉快。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服饰,而毫无疑问汉族是5000年文明的主要传承者,[_a***_]无须讳言。

所以,汉服可以代表民族的传统文化,至少也能代表一部分中华文化。

古代人为什么把衣服称为衣裳?

衣裳(shang,轻声)是今称,指上衣。古代读衣裳(chang,阳平),指上衣下裳(“裳”亦常写为“常”),最早见于《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衣裳,“上曰衣,下曰裳”,《诗经》有“绿衣黄裳”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之句。《说文》释:“常(裳),下帬(裙)也。”可见,裳是古人下身穿的类似裙子的纺织物。

《释名》释:“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障为保护,蔽即遮羞。古代纺织技术不高,布幅窄,一件下裳需数块狭幅布横拼而成,似一幅腰围。这是典型的汉服,甚至借指中国。汉代前,下衣称裳,汉代后多称帬。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初闻涕泪满衣裳”之句,即指泪撒上衣下裳,夸张手法写惊喜之情。白居易《长恨歌》“惊破霓裳羽衣间》,指的就是唐代著名宫廷乐舞《霓裳羽衣曲(舞)》。以上二例“裳”均读chang,指下衣。

概而言之,古人将服装分为上衣下裳,是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有别于中原四周各少数民族服饰,使衣裳成为圣明君王或中国或汉服的美称。正是这样的文化自信,才使汉服日渐走红!

你好,诗经女孩来回答这个问题。古代衣和裳分开,是有其根本的原因的。知道原因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诗经》吧!

这是古代的一首战歌,这首诗里,同时出现了“袍、泽、裳”这三样衣服。袍,指什么呢?周朝时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棉花了,这个袍相当于我们现代的棉服,是个夹衣,里面填充以棉絮,是当时贵族和普通平民的御寒之物,没想到我们现在也在穿。而“泽”,这个指人穿的贴身汗衣,可以理解为打底衫,主要作用是吸汗,应该也是棉的。

“裳”这个有意思,古代人穿的上衣叫衣,穿的下衣叫裳。为啥这么说呢?我们先留个悬念,再看下一首诗:

《绿衣》呢,也是诗经里很有名的一首诗。有人说是悼亡诗,诗经女孩说是庄姜送别戴维所作的送别诗。这个绿衣呢,大家都理解为是绿色的衣裳。大家都认为“绿衣黄裳”上面是绿色的衣服,下面是黄色的裙子,但是作为宫廷女子,绿色衣裳怎么能穿出去呢?

那么绿衣究竟是什么衣服什么颜色呢?研究《诗经》的人分了好多派别。诗经女孩这里***用《郑笺》里的说法:“绿当为椽。椽兮衣兮者,言椽衣自有礼制也。诸侯夫人祭服之下,鞠衣为上,展衣次之、椽衣次之。次之者,众妾亦以贵贱之等服之。鞠衣黄、展衣白、椽衣黑,皆以紊沙为里,今椽衣反以黄为里,非其礼制也,故以喻妾上僭。”这里的绿衣其实是椽衣,是黑色的。绿衣黄裳,就不合规矩,因为***是***御用颜色,这里说明这个人僭越了。

诗经女孩又想到了《清平乐》中的张妼晗,皇后穿了红色展衣,是***御用颜色,张妼晗居然敢穿和皇后一样的服饰,当然会被官家批评。

你可能说我问的是为啥衣裳分开,和颜色有什么关系呢?别着急,慢慢往下看。

现代我们不管上衣下衣,统称为衣裳(shang),而在古代,这个字读衣裳( cháng )。裳,指裙子。

第一:

古人从来没有把衣服称为衣裳!

古人从来没有把衣服称为衣裳!

古人从来没有把衣服称为衣裳!

无论衣服还是衣裳,这都是现代人的称呼。

第二:

你说的是什么时候的古人?

不同时代称呼不尽相同,我姑且就当你说的是这些名称的起源吧。

那么,古人对衣服称呼分得很清楚,根本不复杂

1.衣与裳

古代衣服的名称有鹤氅、深衣、绛纱袍、襕衫、马面裙等等。

1、鹤氅

鹤氅是汉服中的一种,又叫“神仙道士衣”,就是斗篷、披风之类的御寒长外衣。最初的鹤氅是一块用仙鹤羽毛做的披肩。后来的鹤氅, 表现为大袖 ,两侧开衩的直领罩衫,不缘边,中间以带子相系 。明代的鹤氅,和披风形制差不多 ,只不过有缘边多些,领子相合一些 ,比之褙子,袖子应更加宽大。2、深衣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3、绛纱袍

绛纱袍是深红色直领纱袍。始于周代,楚庄王绛衣博袍以治其国。汉明帝制定朱衣朝服,后世朝服则所谓进贤冠、绛纱袍,以纱罗为之,一直沿用至明朝。乾隆未取汉唐衣冠,仅吸收汉族帝王服饰的色彩和章法纹饰。

4、襕衫

襕衫为汉服体系,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5、马面裙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汉服的一种,前后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侧面打裥,中间裙门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称“马面”。马面裙始于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续至民国。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袄称袄裙。

除裙子前后一块不加打褶外,其余诸处打褶,褶大而疏,缀于异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两端缝缀系带,裙摆宽大,其上或织或绣缀底襕,或膝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ature-uk-amateurs.com/post/3300.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