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有些抗日连续剧中三四十年代的服装、道具都像新的一样?
一看你就是被抗抗日神剧迷惑了,出现新的衣服确实是电视剧的错误,谁又能知道战乱时期很多人都没有像样的衣服穿,比如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有些人累死之前都会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就给别人,怕自己死后衣服不好脱,也怕给战友粘上晦气,这种情况一直到抗日时期也没有改观,***剧是人为拍的,还原度不高。
首先就是剧组的不负责任,神剧频出,根本脱离了抗日战争真实的样子,别说衣服,就是其他方面也有很多夸张的地方。
第二就是拍摄的地方多数是在横店,或者其他***城,服装都是租来的,租到啥样的就是啥样的,这一件衣服不一定几个剧组用过的呢。
抗日连续剧火爆了很长一段时间,关于服装和道具和新的一样,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导演在细节处理方面不是太在意,毕竟也不是一个人能搞定所有事情的。
2、抗日连续剧的大本营是横店,而横店有很多剧组在拍摄,而服装道具基本都是租用的,又不是自己的,自己也做不了主
3、干干净净的也挺好,要不然群演也嫌脏啊,哈哈
军装新的很正常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 博物馆留存的 37年的军装是破烂旧的…
可是处在37年看 士兵刚当兵 领到手的 穿在身的不是新军装吗 军装不是一天一月一年 慢慢穿才变旧的吗?
肯定是新的,不可能战征年代的服装留到现在,如果有战争时期的服装也会保存在历史博物馆里。拍戏、用的道具也就是为了还原故事的真实性,现在拍的战争神剧别说是服装道剧像新的,就连演员化的妆也是新上加新。
春秋战国服装有哪些传统文化元素?
中国的服饰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现雏形,周代逐渐被完善,而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则是在汉代得以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思想上百家争鸣,在服饰穿着上也各有各的主张。既有老子的被褐怀玉,孔子的文质彬彬着装主张,又有赵国的胡服,鲁国的古典礼服,还有郑国卫国的轻纱长裙……这个时期值得注意的是“深衣”(属于汉服,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深衣把衣、裳连在一起包裹住身体,分开裁又上下缝合,故而“被体深邃”得名。但其又有别于上衣下裳。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胡服。《资治通鉴》中记载,赵国的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想必大家也有所耳闻。
除了样式的设计变化,还有衣服的颜色。从周朝便开始用颜色来划分社会等级了。
《韩非子》中提到齐国齐桓公喜好紫衣。这里有个小故事。因为齐桓公好紫衣而引得百姓们也纷纷身穿紫衣,但由于紫衣在当时较为昂贵,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变得低下,国家经济下降,于是齐桓公叫来管仲商量解决。管仲除了让齐桓公对外禁止穿紫色衣服外还作出了个先进的举措——打经济战,通过齐国推广紫衣,使得紫色成为其他诸侯国达官贵人的时尚,渐渐让紫色成为了尊贵的象征,为其独享。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逐渐丰富多样,为后来朝代的设计提供了铺垫,也为中国服饰越来越精彩多样和逐步成为“衣冠大国”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的贵族冠帽与服饰 战国白玉人像,头戴冠,两侧有组缨下垂系于颌下,脑后辫发上挽,包入冠内;身穿窄袖长袍,腰系带,足穿鞋。春秋除胡服之外,还有一种服式,叫“深衣”。深衣不同于上衣下裳,是一种上下连在一起的服装,这种服装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深衣。
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