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玛时尚搭配

陕西服饰文化明代文物有哪些

  1. 明朝之前,黎民百姓的服饰用什么材料?为什么自称草民?
  2. 陕西秦王墓是谁的墓?

明朝之前,黎民百姓的服饰什么材料?为什么自称草民

之前看吴晗先生的《明史简述》的时候,有过关于明朝服饰的记载,感觉比较的有意思,跟这道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明朝之前,由于棉花的种植范围很小,棉纺织品还没有成为衣服原材料的主流。所以不同的人穿衣服有很大的区别。

穿衣主要分为三种:

陕西服饰文化明代文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主要穿丝织品,以蚕缫丝织就而成。这种衣服一般做工考究,用料优质,所以穿上非常舒服而且看起来比较的华美。像现在苏州丝绸就属于这种,即使放到今天价格依然昂贵,古代更不必说。所以说一般只有官宦之家会穿。

主要穿的就是粗布衣服。可能你会比较的纳闷了,他们经商一般都是家财万贯,不会连个丝织品都买不起吧,何必要穿不舒服的粗布衣服呢?买当然买得起,但是法律规定他们不许穿。主要是因为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要保证老百姓踏踏实实的种地,主要***取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这其中就对商人的服饰做出了规定,只准穿粗布衣服,不许穿华贵的丝绸,否则就是逾制。

主要是农民,也就是你说的草民。他们因为贫穷,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自己家缝制的粗布衣服。一般多为麻制品。

陕西服饰文化明代文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论语》记载,“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草就是指的老百姓,久而久之,草民就成了老百姓的一个代号。除此之外,诸葛亮《隆中对》曾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这其中的布衣也多指一般百姓。

而从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因为国家养兵需要钱,官僚机构运转需要钱,而棉花属于经济作物,效益比粮食要高的多,这一时期棉花的种植技术也比较的成熟。所以朱元璋就在一些适宜种植棉花的地方,大力提倡种植棉花。等棉花种植面积,产量上来以后,价格便宜了一点,越来越短普通的老百姓也能穿的起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棉花就逐渐成为了制衣的主要原材料。

这是中国人谦卑一种表达方式,是中华文化中儒教的一部分。例如,把自已的妻子说成“糟糠”,将自已的儿子称之“犬子”等等……古人在介绍朋友时,将自已的身价放低一点,显得很有礼貌有教养。

陕西服饰文化明代文物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邀,据史料记载,“宋元之间始传种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棉花是在宋末元初传入中国,首先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和甘肃、陕西等通西域地区种植。这些地方都是受益比较早的地方。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穿衣主要靠丝,达官贵人都穿丝织品,老百姓穿麻布,边远地区还有穿兽皮裹体。就是棉花更加保暖更加适合做衣物。

草民一词来自孔子,《论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徳草。草上之风,必偃”,草民就是小人之草的延伸,小人都“草”了,民不用说,就更是草了。古代无官职的人在皇帝或官员面前自称“草民”是一种谦称,表示卑贱意。草野之民,平民。不是说穿的是草。


陕西秦王墓是谁的墓?

陕西秦王墓为明代13代秦藩王家族墓地。

1、明秦王墓,位于陕西西安,为明代13代秦藩王家族墓地,2006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起,太祖朱元璋建藩封王,将地位仅低于皇太子的次子朱樉封为秦王,并设西安府。由于秦王在诸位藩王中年龄最长,兵权最重,又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首藩者,宗盟之长”也,故秦藩国被称为“天下第一藩”。秦藩国之大,藩王之多,享国274年,伴随明朝始终,并有十四座明秦藩王陵存世,这在有明一代和中国历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2、秦王朱樉墓在西安市南郊杜陵原上,长安区大府井村东。朱樉,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受封秦王,十年就藩西安府,镇守关中。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卒。

3、朱樉陵园建筑豪华,今已荡然无存,惟有黄蓝诸色琉璃瓦残片散于陵前,园门西南,神道直北,旁列华表,麒麟、虎、羊、马、狮、人等石雕,东西对列,庄严肃穆,气势宏伟。

4、秦王朱樉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13位藩王,1位世子,16位王妃,38位郡王去逝,他们死后下葬的共68座陵墓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陵园。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ature-uk-amateurs.com/post/1873.html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