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评价《长歌行》这部***?
《长歌行》以唐朝为时代背景创作的***,并非全虚构。历史***来是有根有据,关于民族之间的关系也叙述的十分清楚。里面添加了很多历史上却有此人,但并非是还时期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十分鲜明的个性和特点,这是需要很厚的文化功底才能驾驭得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就是这个道理。这些概念的真实存在让长歌行有了很强的既视感,却好似又比真实的历史更加精彩。
主线剧情可以说跌宕起伏。从长歌自长安逃生开始,所有人都仿佛陪着长歌一起颠沛流离。女扮男装助公孙恒守朔州,为了朔州百姓降突厥,为了观主守流云观,为了天下放弃杀李世民。长歌在成长,而且并不强行。剧情水到渠成,伏笔安排得当,等到故事转折的时候才发现确实是这么回事。这样的叙事值得加分。
大多分镜中都有细致的背景刻画,对于装备上的细节刻画也非常好。打斗分镜一气呵成,不让人有拖泥带水质感,十分值得点赞。选择黑白***是我一向给予高分评价的点。达叔的***虽然留白也不少,但对于细节和明暗变换的把控十分到位,不会让人有一种等待上色的感觉。良心国漫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为什么失败了?
如果从战略上分析,其实不光是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所有的北伐行动都根本没想过要赢。当然能搂草打兔子自然是最好,搂不着也无所谓。
东汉末年,随着三国势力的崛起,最终结束了军阀混战的格局,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但是这三国之中也有强有弱,其中曹魏最强,吴国次之,蜀汉最弱。因此从表面实力上来看,蜀汉伐魏等于是最弱主动挑战最强的,似乎不和逻辑。但是这就是诸葛亮维持蜀汉***的政治策略,如果诸葛亮不这么做蜀汉必不能长久。
以当时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曹魏若想一统天下,必先夺取西川,然后北以合肥至广陵一线为盾,西以川蜀为矛。若成此事则可两面夹击直取江东,如此吴国必亡。这一点在后来的历史上得到了验证,后来的西晋灭吴,以及再后来的蒙元消灭南宋都是用的这一招。
如此看来不管是从实力上还是战略上,蜀汉的局势都相当的被动。因此就要在政治谋略上下手,以保全蜀汉的平安。具体做法就是远交近攻。在这补充一句,远交近攻指的是以弱联弱,然后骚扰强的一方,如此方可保平安。但是如果以弱联强夹击弱的一方,那就是作死。具体例子就是北宋联金灭辽和后来的南宋联蒙灭金。联金灭辽最后落了个靖康之耻北宋灭亡,联蒙灭金更是最终导致了南宋覆灭。
诸葛亮之所以使用远交近攻之策,是因为蜀汉作为最弱的一方,必须表面上显得很强壮方可确保平安。如果处于守势,势必被曹魏察觉蜀汉国力空虚,如此一来蜀汉必然危矣。而且有一句名言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诸葛亮北伐,魏国作为当事被揍的一方可能会看不清局势。但是作为旁观者的东吴必然是清楚蜀汉的目的,也肯定知道如果蜀汉有失,自己也将不保。因此不管诸葛亮如何嚣张,东吴都始终保持中立,但是如果曹魏攻蜀,东吴必定围魏救赵,攻打曹魏以解蜀汉之围。后来在曹魏灭蜀之时,东吴确实也派出了大将丁奉攻打曹魏的寿春,想以围魏救赵之计解蜀汉之困。结果因为邓艾出奇兵导致刘禅投降,没来得及围魏救赵蜀汉便灭亡了。
话复前言,诸葛亮明显看透了这一点,于是才一而再再而三的北伐。而且每次只带一月粮草,仅带一个月的粮草那不是去打仗,那简直就是公费旅游,因此可以证明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伐魏,而是自保。最终的结果也确实达到了诸葛亮的战略目的,直到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蜀汉都将命运牢牢的把握在自己的手上。因此诸葛亮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不是说蜀国,不是说诸葛亮一生,而且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自己说的大致如下:(如果有出入,大家补上)
1、粮草供应不上。粮草不足,感叹荆州尚在何愁无粮。粮草运输不畅,一方面路不行,另一方面粮官不行(比如苟安)。因无粮不敢乘胜追击,丢失战机无数。2、无将。五虎上将只剩赵云,且老矣。3、天意。明明火烧司马懿大军,偏偏一场大雨救了魏军。当然其根本的原因,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
很有点长平之战之前期,秦将对廉颇。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劳师远征,身患疾病,最关键有2点:军需官李俨故意拖延粮草供给时间和仲达坚守不战,从而拖垮蜀军!赵王当年不听平原君之言易将赵括那么必拖垮秦军,量一代战神白起亦是无功而返!
诸葛亮一生共进行了五次北伐。
从战斗的角度看,二胜三负,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五次铩羽而归;第三次和第四次都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从战略的角度看,五战皆输,因为没有一次达到政治目的,虽然有些在战场上胜利了,最终还是要撤回蜀地,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
最后一次北伐被魏国掐中了命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蜀国远离本土作战,粮草根本供应不上。由于前次作战偷偷收割了魏国的小麦,这次魏国吃一堑长一智,坚壁清野,拒不出战,蜀国又无力攻城,拿女人衣服调戏司马懿,也被轻松识破。所以不管诸葛亮是否命丧五丈原,都注定了第五次北伐无功而返。
这和蜀国的战略定位有关,以蜀国当前的实力,如果只是***越货,抢一把就走,问题不大,如果想匡扶汉室,干掉魏国,几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