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府小姐为什么可以穿貂皮?
清朝对服饰的规定还是挺严的,但奇怪的是执行得却很随意。“僭越”“逾制”在民间都时有发生,也少见追究,基本只要有钱就可能逾制。只要官员不公然乱穿(比如在朝堂)基本也没啥事。所以贾府小姐即便逾制也不算个事。更何况作者自述年代“不可考”,则清制也只能做参考,穿啥都没问题!
貂皮虽然有钱的人可以穿,但也要分种类。你要是又有权又有钱,那你穿的貂皮完全就有***。貂皮是豪门贵族的独特象征,所以贾府小姐可以穿貂皮(曹公说了是架空朝代,不考虑那些)。明眼人一看,呦这不是豪门贵族出来的小姐吗!
首先,贾府的小姐虽然可以穿貂皮。但是貂皮分为了几个等级。紫貂、银貂、丰貂、金貂等级依次往下走。(下图为紫貂)
比如:凤姐穿的便是紫貂昭君套,一身贵气。
贾府婢女都穿的很好,比如袭人穿的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这个“天马皮”指的就是沙狐肚皮下的皮。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中的“天马皮”指的就是沙狐肚皮下的皮。这个衣服比较珍贵,相当于全球***版。
在母羊即将分娩之时,将其宰杀,然后取出腹中小羊,取其皮贴在墙上,干后便去熟成熟皮,其毛雪白,一粒粒盘曲如珍珠,故名“珍珠毛”,又名“一斗珠儿”但这个非常稀有,因为这衣服耗工序比较多。我猜可能在那个时候,这衣服要几百万rmb,足以显现贾府的滔天富贵。
从衣食住行方面来看,《红楼梦》所阐述的礼仪文化有哪些?
之前写了《红楼梦》礼仪文化的住、行篇,今天主要解说一下红楼梦中衣、食文化。我们都知道封建社会讲究的是礼法,讲究身份等级,所以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如何,往往体现在他的‘衣食住行’几个方面。
衣,就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一个体现。历朝从皇帝、后妃、国戚、官员到百姓,中间冠、上衣、下裳、外褂、坐褥、鞋、袜等可作几十种等级,而且每种等级都有明文规定,不可越级亦不可低穿。同时随着官员等级不同,每个官员服饰的式样、用料、颜色、花纹,都有明显的不同。如明清官员的‘禽兽’补子,这个就是等级的划分,还有服饰颜色,如明代官员的常服就有绯青绿等。
日常的礼仪上,官服与便服不能乱穿,大抵官吏和眷属,在公务和典礼时要穿官服。如第十六回写元春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母率邢、王二夫人并尤氏、贾赦、贾珍等奉侍前往,都按品大妆、换了朝服。如贾母是国公夫人,所以她在进宫朝岁时,要按一品夫人的标准装扮的。如贾珍世袭的官位比贾政的大,所以尤氏虽然是侄儿媳妇,但是按着品阶,她的身份是比王夫人高的,她的凤冠霞帔也会比王夫人华丽。这些礼仪都是以男性为主,女眷随男性夫或子的官爵穿用。
需要注意的是,平时不当穿朝服时乱穿朝服,或当穿朝服时***朝服,均为失礼,不仅乱礼法而且要担处分。另外官吏不论上级、下级,如正式见面,一方穿官服,一方亦应穿官服接待。下级穿官服拜见上官,上官如***官服接见,便为失礼。下官甚至可拒绝参见。
服饰表现在礼仪之一,是喜庆凶丧种种不同。这种表现,最明显是在色彩上。简单分类为:白色、黑色、灰色、蓝色为素色,红色中大红、朱红、粉红、洋红等均喜色。一切喜服均应用大红、赤金,所谓“披红簪金”。 如穿素服到喜庆场合中,或穿大红喜服到丧葬场合中,均为失礼,万万不可以。
如四十三回写宝玉先是“遍身纯素”到水仙庵给金钏儿烧香,回来到怡红院“找了颜色吉服换上”,给凤姐过生日行礼吃酒,这就是“礼数周全”。
如凤姐出场迎客时穿着:
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大红大绿的吉服)
贾母识字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贾母是贾家最尊的长辈,她出身金陵世族史侯家的小姐,她嫁到贾府从孙媳妇的位置一直做到了老太君。这一路走来,贾母经历了很多事情,有了很多人生阅历。贾母带着众人山麓赏月,隔水听曲,赏花行酒令,每一样都可以看出贾母见多识广、品味高雅。
为此就有人很好奇如此优秀的贾母到底识不识字呢?答案是肯定的,贾母识字,从以下三个方面就可以看出来。
一直与贾府来往频繁的史湘云可以作为史家的代表,湘云的品貌才学在大观园众位小姐名列前茅,其中诗词技艺更是独占鳌头,很多时候都是她一个人力压众人。
黛玉和宝钗的诗词水平在大观园中为最佳,可是湘云不仅能跟他们平分秋色,有些时候还可以更胜一筹。通过湘云可以知道史家也有让女孩子上学念书的传统,而且不单单只是认识几个字,是非常用心的教导学习。贾母也出自史家,那么幼时的贾母自然也需要上学读书识字,那么可以猜想贾母应当是识字的。
第二,通过对宝玉和黛玉的教导,知道贾母是愿意让孩子读书识字的
元春、宝玉、黛玉等孩子都是在贾母的膝下教养长大的,她们每一个都饱肚诗书,元春更是因为诗才和贤德早年就被选入宫中去做女史了;宝玉三岁上下就跟着元春学了很多字,虽然大观园中的诗社常常落第,但相较一般人已经是很不错了;黛玉初入贾府就读了《四书》,后来更是把卧室做变成了高级的书房。如果贾母不读诗识字,她如何会如此注重对孩子们的文化教育。
贾家的媳妇中,王夫人不识字、李纨家虽是文化世家可是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李纨也只识得“三从四德”和列女传,如果家里都由王夫人做主,恐怕贾家的女孩子们也不见得需要上学读书了。可是黛玉刚入贾府时就知道女孩子们是要读书的,可见贾家也素有上学念书的传统。
作品中只能看出贾母有很高的欣赏品味和艺术修养,看不出她是否识字——除非是续书,老太太亲自评点贾环与贾兰写的诗。
在八十回中,只有一次,真相已经逼近,却被轻轻带过。
第三十八回,贾母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走到藕香榭:“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湘云念道:‘芙蓉影破归兰浆,菱藕香深写竹桥。'"引出史家的“枕霞阁”,并进一步引出湘云起号为“枕霞旧友”。
按理说,对对联感兴趣,想了解对联的内容,应该是有相当文化修养的,至少是识字较深。如果是这样,贾母命人念,就是因为年纪大了,视力减退,才让人读来听的。后文见尤二姐,要看“肉皮儿”,也是戴了眼镜看的。
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虽然贾母不识字,可毕竟听得多、见得多了,对文字的了解与体会非常深刻,听一听也知道是什么意识,不一定非得自己识字。这就是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了吧?
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曾经和贾母有如下的对话: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这句话明示了贾母的教育观。
无论对于贾府中男性的读书情况是如何要求的,但是对于小姐们的读书情况显然是不做要求的。
这样的结果后来也很明显。
贾府四春的文化水平显然不如林黛玉,也不如薛宝钗。
林黛玉是在家的时候,父母教授的文化知识,还请了211毕业的公务员贾雨村当一对一家庭教师教育知识文化。显然底子打得好,到贾府里显然就荒芜了,靠得是自身的灵气和聪慧每每和宝钗打成平手。
薛宝钗是父亲教育读书,年龄又大些,因此[_a***_]更渊博,更有文化水平。但是由于自己对文化知识的不重视和对自己性格的压抑,反而使得自己不能更进一步。
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