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戏曲该如何发展创新?
谢邀。
一、还是先谈继承,再谈创新吧。
先把传统的剧目真正唱好,演好,再考虑创新。
近几年,有一个风气就是什么都谈创新,仿佛如果不做点创新的事情,就是缺乏上进心的表现。
戏曲在历史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去吸收新的内容,完善自我。但是,出拳得先自己站得稳,只有自己先真正能把保留至今的精华先学好了,再去吸收和创新,否则,自己就属于被别人吸收,最后没落的。
演员的职业水平、职业上升渠道、职业的自我认同感。等等。新人的培养,包括对服装道具舞台等制作设计的新人、包括对伴奏新人的培养。等。这些问题都横在面前,我们都不能解决。
创新?我们拿什么去创新?
三、变则生,守要亡。道理,我们都明白。但是,我们可以创新的底气?
一个演员想排新戏,设计新腔,但是其他的环节有能力去配合吗?倘若没有,这创新只是想法,落不到执行。这样纸上谈兵的创新,找个新入门的票友都可以发表一大套理论。
大胆尝试戏曲现代性的多种可能。一是编创展现现实题材、现代主题的戏曲故事。在保留完全传统戏曲经典剧目以外,注重现实题材、现代故事的开掘,尝试用戏曲表现现代故事,或者用传统故事表现现代精神。二是在改变传统经典剧目和新编戏曲剧目时,融入现代元素。最终目的还是用符合现代戏剧观众欣赏习惯的手段,让观众形成自觉,愿意去主动欣赏、感受传统艺术的无限魅力。
当一种艺术需要赢得更多观众来热爱并助力其传承发展时,为何还要裹足不前,拒绝创新呢?现在,它还必须努力一些,大胆一些,以培养更多愿意关注戏曲的观众为己任,用更多具有探索性的实践创新推动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
首先还是那就话,继承好了才能谈发展创新,老本都没有吃透,从哪创新,创新出来的会是经典吗?锁麟囊唱了百年 贵妃醉酒唱了百年,为什么?正是因为他深刻的艺术内含和极高的美学价值,戏和电影不同,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不能盲目的去创新,我认为现在比起创新,还不如好好回头看看,老老实实的恢复一些传统老戏,好好吧咂吧咂味,传承是第一位的,还有不得不说乾旦坤生这个问题,国家应该有政策扶持,唱京剧如果连糊口都做不到谁还去做呢?还有,国家不能包办京剧院!就一个空中剧院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现在很多人都养成了别人送票去看戏,就是国家包着玩,这是不对的,坏了规矩,应该鼓励创新,复兴传统文化要落到实处,不能喊口号,要有政策倾斜。还有,整治浮躁的娱乐圈,快餐消费,无脑消费。多播出戏曲方面节目,普及戏曲知识,解除一些世俗压力,不要让大家觉得京剧就是梨花颂 ,新贵妃醉酒这样,要为京剧正名!不了解这门艺术,他就没有那个勇气去正视自己的能量,只有对自己有自信,才有前进的动力!不能光说不做。
当代戏曲该如何发展?
我觉得首先得继承,以前的演员艺术家成天跑码头赶场子一辈子会的戏不下千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因为他们靠这个吃饭,会的不多就没饭吃。而现在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戏曲演员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了,不管你这个月演不演出,都有工资拿。索性演员也不好好练功了,精神也懈怠了,一个成名的大角儿会的戏顶多百出,甚至更少,一辈子善演的剧目就那么几出所谓的代表作,老是翻来覆去的演,要跟过去这样的早饿死了!
二是得发展,我说的发展不是盲目发展,请个话剧界所谓的知名导演,穿上话剧的浮夸的戏服就是发展了?不是!我发现现在的人已经走入歧途了,以前的一出好戏都靠演员的实力,现在都靠道具。所谓的舞美,所谓的灯光,一出新戏舞台上要不花里胡哨,要不黑压压一片就不叫新戏。戏曲艺术是一个大写意的艺术,“三五步千山万水,六七人百万雄兵”完全凭靠演员的表演来给观众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是说演草船借箭就得把船搬上舞台!曾看过一出新戏,说的是一个母亲的故事,内容早忘了,唯独记得舞台上那一床被褥和一架板车,演员呢半躺在板车上,盖着被子一边唱,前面的龙套一边拉……这样的戏不是发展!
什么时候发展?发展得有原则的发展,举个例子,演员完全可以融合其他姊妹艺术的东西,比如说贵妃醉酒里杨玉环掐花的时候完全可以加入变戏法凭空掐花,我觉得类似这样的发展绝对能受到观众的赞赏。总而言之发展的同时不能失去根本,若只是一味盲目的发展,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