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样鉴别一幅书法的雅与俗?
谢灯见居士之邀。书法艺术中的雅与俗,是评论书法人艺术风格、书学修为的最常见尺度,一直是十分敏感又充满争议的话题。
一、什么是书法的“雅”和“俗”
雅与俗的最终标尺是书法审美。雅就是典雅、***、格调高,俗就是粗糙、庸俗、趣味低,通常泛指花里胡哨、江湖习气重的字。雅与俗没有可以量化的分水岭,一切皆取决于观赏者自身的书法学养和书法审美能力。比如田英章的楷书,称其大雅者比比皆是,称其大俗者亦不乏其人。再比如,米芾曾说颜鲁公楷书是俗品、柳公权是俗书鼻祖等等。
二、如何鉴别书法中的“俗书”
一是机械呆板少变化。古人认为画宜熟、书贵生,“熟”易油滑,“生”则质朴。如不能跳出古人窠臼,虽临摩很深很像,亦难逃一个“俗”字。二是投机取巧者易俗。有的急于求成,今天学欧阳询,明天就赵孟頫,投机倒把、偷梁换柱,往往因四不像而显得俗。三是媚易甜俗。姿媚过重则刚健必损,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慎落甜俗。四是文化内涵缺失。书法中的君子气、文人气、书卷气,最终从文化修养中来,没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就很难写出典雅的作品来。
最一流的作品,应该是可以“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的俗,是狭义的,指的是作品的质朴坦率。对于书法学习者来说,求雅避俗是应该一以贯之的态度。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
谢邀!
书法作品有雅俗之分。如何鉴别?涉及到鉴别者的审美情趣、书***底以及评判标准。
首先是审美情趣。鉴别者自身如果没有一定的美学观念,是难以判断作品的雅与俗的。书法是一门讲求线条美的艺术,作品中具有大量的形式美和对比美,比如长与短、粗与细、正与斜、巧与拙等等。能看出其中的变化,而且懂得这种变化又是笔笔有来历,是合乎法度,是继承古人的,便是雅。否则,或毫无变化、或随个人喜好乱变一气,便是俗了。
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往往带有主观意愿。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觉得雅的,未必一定雅;你觉得俗的也未必是俗。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鉴别者的自身功底。
清代诗人袁枚说过:"非有才不能怜才。"这是一句很实在的话。可以说鉴别者自身的文化涵养和书***底,决定了鉴别能力的高低。一些自身书法根底浅薄、甚至根本不懂书法的人,或是胡乱吹捧,或是肆意贬低,都不足为评判一幅书法是雅是俗的标准。
最后要讲的是,书法评判的客观标准。雅与俗,只是一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总印象:是高雅或是庸俗。其实雅俗之间包含着许多内容。比如章法布局、笔法、笔势、结体,乃至印章位置、装裱等等,无不体现雅俗之分。
我认为一幅书法作品的雅与俗很简单,就是气息好便雅,气息不对便俗。
什么为俗?
字形结构松散,笔画过于夸张,血气亏损亦俗。
笔划有硅角,鹤骨,钉头,鼠尾的为俗。
气息不暗合传统,搞怪,字形无神***而不凝重,不厚拙,过于流滑,为俗。
字过规矩而不活,过正而不越规的死字,为俗。
行是行,草是草,楷是楷,这般写字而写字,临帖而帖,亦为俗。
为字出处而正宗,为正路而正路,不思雅俗,不思进取,亦为俗。
字不好不坏,普通欣赏者说靓字的字,亦俗也。
谈作品的雅和俗(原创)
雅俗共赏是艺术的奢望,也是终极目标.既适合于己,又满足于专家学者,同时让不擅于此之人也欣赏。她展露的是一种包容性。
因为创作的主体是人,那么,除了人的品行、学识、修养,以及技巧的锤炼以外,对雅和俗的深刻认知也直接影响着书写的效果.
对作者来讲:"雅"就是淡泊名利,不趋炎附势.不为成名成家、入展获奖、迎合市场和取悦评委而创作。
"俗"则是贴近生活、亲近自然、不矫揉造作,把自己置身于普通百姓之中。
对作品来讲:"雅"就是追求清新典雅,一种书卷气,一种阳春白雪似的高雅品位。"俗"乃是自然天成,纯真烂漫,不饰雕琢,一种适合大众及普通百姓的欣赏品位。
这种包容性的"度"很难把握,需要长期的累积和调整去不断完善。
雅是一种境界,俗乃是本真。
但必须是先做一个既"雅"又"俗"的人,而后方能创作出雅俗共赏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