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秦以后中国古代官员的服装以及配饰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秦朝以来,首先就是汉朝,汉承秦制,官员服装上也多是如此。汉朝官员服装面料多重锦绣,绣纹多为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织锦多为几何菱纹和文字纹。但较秦朝相比,汉朝出现了舆服制度,服装上的等级差别已经十分明显,冠服开始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也成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接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朝初,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并以紫维绿三色为九品官员服饰的区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
到了隋唐时期,服饰上无论是衣料还是衣式都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发展。官员多穿长袍,戴幞头。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宋代,官员服饰面料以罗为主,有七种不同花色。官服颜色沿袭唐朝,三品以上官员服紫,五品以上官员服朱,七品以上官员服绿,九品以上官员服青。官服的服式大致为大袖长袍,首服冠帽等是平翅乌纱帽。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以区别官品。同时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被称为“方心曲领”。
元代,因为两官制,则参考蒙汉服制,对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的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慎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官员为便于马上驰骋,多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即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签子帽。
明朝,官员需要在袍服外面要罩一件襟褂,叫作补褂。补褂的前胸和后背各有一块绣成的方形图,称为补子。补子的图案,文官为鸟类,武官为兽类。
清朝官员服装基本承明朝,但配帽上,高级官员帽顶后面还拖着一束孔雀翎毛,称为翔。翎上的圆圈状花纹叫眼,于是又以眼的多少显示等级。因此,清朝官员服饰也被称为“衣冠禽兽”。
服装出现变化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生产力的进步,促使服装形制不断发展更新,二是随着等级制度的加强,服装配饰逐渐成为了区分等级的标识。
清朝入关以后,清朝官员的朝服,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在众多的清朝***剧中,清朝官员或者贵族的朝服颜色非常统一。无论是亲王贝勒还是六部九卿,朝服的颜色均为蓝色,就连各家的命妇朝服也不例外。在清朝入关之前,官员和贵族们的朝服呈现出花红柳绿的情况,分为好几种颜色。但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清朝的朝服为何都使用石青色,这到底有什么讲究。认真的说,清朝官员、贵族的朝服颜色,与五行相克理论有关。
首先,我们聊聊五行相克的说法。在我国古代社会,每个王朝都是有自己特有的五行属性。春秋战国时期,邹衍把华夏大地分为了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原理,解释历朝历代更迭的规律,正式将五行纳入政治领域之先河。按邹子的理论,夏属木德,商属金德,周属火德,秦属水德,五行相克。汉朝也属于火德,因此出现了“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于西川继承大统”的说法。
此外,每个朝代的五行属性还直接影响了每个朝代朝服的颜色。《明史》中记载:“历代尚异。夏青、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每个朝代主流颜色基本上决定了朝服的颜色,例如秦朝统治时期,从官员的朝服到士兵们的军服,几乎清一色的黑色。在这一阶段,各级官员和贵族们的朝服颜色等级制度还没有出现,官员、贵族们的朝服颜色一样。
从三国时期开始,曹魏***出现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为了适应不同品级的官员,出现了紫色、绯色、绿色三种颜色的朝服,供贵族和官员们使用。但各自颜色的朝服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约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了隋唐时期,朝服颜色等级制度彻底成型。《文献通考》中记录:“用紫、青、绿为命服,昉于隋炀帝而制于唐。”
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出现了关于服饰颜色的记载:“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并金带。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踰石带。庶人并铜铁带。胥使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除了官员和贵族们,连农民、商人、差役和军队的服饰颜色,都出现了严格的规定。到了宋朝统治时期,虽然对朝服等级进行了一些变化,但大体上继承了唐朝的模式。《宋史》中记载:“四品以上服紫,六品以上服绯,九品以上服绿。”为了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宋朝还出现了“满朝朱紫贵,尽为读书人”的劝学诗。朝服颜色制度经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彻底成熟,辽、金、元等北方游牧***,在朝服的颜色上都沿用了中原的模式。明朝建立之后,对贵族和官员们的朝服进行了改进,取消了紫色。
按照明朝服饰制度的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明朝的朝服颜色分为了红袍、青袍和绿袍,其中,红袍是中高级官员的象征。在明朝统治时期,祝福官员“早日穿红袍”是著名的吉祥话。皇帝上朝的时候,六部九卿、科道言官等方阵的朝服颜色截然不同,呈现出“花红柳绿”的景象。但清朝入关以后,红袍、绿袍都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朝官员和贵族们的朝服,以黑色或者蓝色为主,就连后宫嫔妃和朝廷命妇们的朝服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看一下清朝入关之前的历史,清朝的前身是后金***。后金***是北方渔猎民族建立的***,在后金***建立的初期,并没有颜色服饰制服。从努尔哈赤和其他贵族们的服饰记录来看,当时,基本上是随心所欲的穿衣服。
但皇太极继承汗位以后,并不甘心仅仅做一个游牧***的大汗,而是渴望像中原王朝皇帝那样,成为大一统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在这一背景下,皇太极开始向明朝积极学习,例如官员制度、后宫制度等等。甚至明朝贵族和官员服饰上的补子文化,也被后金***充分借鉴。公元1636年,皇太极把后金的国号改成了大清。为何偏偏使用清呢?
因为按照五行相克的说法,明朝在五行中属火德,皇太极利用清(含水)为国号,颇有水灭火的寓意。在建立清朝的统治,皇太极还规定了后妃、贵族、命妇、官员们的朝服颜色,必须***用与五行中水属性相关的颜色。一时之间,清朝贵族和官员们的朝服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因为这些颜色在五行属性中属水。
通过清朝前期的一系列贵族、官员的画像来看,在清朝统治的前期,朝服颜色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例如康熙朝时期,九皇子胤禟的画像中,穿着蓝色四爪团龙朝服。十四皇子胤禵的画像中,则穿着黑色的四爪团龙朝服。康熙皇帝本人的朝服,则也是以蓝色居多。甚至在《康熙皇帝南巡图》的画像中,官员们的朝服仍旧呈现出蓝色、黑色、青色相互呼应的状态。由此可见,此时的朝服颜色还处于杂乱无章的局面。
在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为了解决朝服的颜色问题,体现大清朝廷的威严性。清朝颁布了《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中,对房屋规格、服饰颜色、饮食规格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按照会典的要求,所有官员、贵族们的朝服,都必须***用石青色。后宫嫔妃、朝廷命妇的朝服,也按照这一标准执行。换而言之,从乾隆皇帝开始,清朝的朝服已经开始整齐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