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生活中的服饰起源于哪一时代?有怎样的作用与功能?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服饰的样式和穿着习俗不断演变,历代服饰不仅朝代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有显著的变化,种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服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一部人类服饰演化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衣料用色厚重。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
服饰在生活中的功能大致有御寒遮羞,装饰方面儿,最初的功用是出于实用的目的,例如人类在远古时期,自然界曾经出现过几次冰河期 ,气候骤然变冷,衣服御寒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南方烈日照射,蚊虫叮咬风雨袭击等原因,也使人们***取一些措施,用衣服尽量保护自己的身体,人类为了***的目的,往往把自己打扮成猎物的形象,带兽角披兽皮,吸引猎物。这种实用目的也是衣服发明的原因之一,衣服的发明,是为了装饰,是在生产力发展,审美观念出现后的产物。
古代衣服染料来自花草吗?常用染料有几种?有哪些好听的颜色名?
古代衣服的染料大部分来自植物,如植物的叶、根、茎、皮、花、果实,是天然染料中的一类。
天然染料可分为三类:
靛蓝
胭脂红
朱砂
天然染料具有来源有限、色谱不全、价格昂贵、工艺繁琐等致命缺点,目前已无法满足工业化的需求。但仍有研究其用于纺织品的染色,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仍然是植物染料,如绿茶、甘蓝、苏木、高粱红、姜黄、红米等。具有所受污染少,安全性好,经过严格的筛选,不仅无毒无害而且还有医疗和保健作用,有的还具有抗菌防虫,提神醒脑, 抗紫外线等特殊功效,这是合成染料难以比拟的。
染料是能将纤维或者其他基质材料染成一定颜色的有色的有机化合物,大多能溶于或分散于水中或通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在染色时转变成可溶状态,一般与纤维有一定的亲和力。
染料的分类有两种方法:化学结构和应用性能。
彩蛋
好听的颜色名:如中国红、孔雀蓝、胭脂红、叶绿素、靛蓝、栀子黄等,当然也有唯美的,如象牙白、碧玉石、紫棠、青莲、碧空、冰河、绯樱、南风、青荷、西洲等。